第二十六章 廷推

看著王體乾走去司禮監擬旨,朱由校冷笑一聲。

他甚至都能想象得到,今日過後,滿朝的東林黨人,甚至是全天下的士子,會氣急敗壞到什麽地步。

輿論權,從來都是掌控在文人手裏。

眼下朝局狀況,不求改變是不行的,要是連皇帝都害怕,那就沒有什麽人敢跨出這一步了。

有魏忠賢在前面攪和,朱由校的開源節流也正在悄然進行。

第一步,讓王在晉去查京畿,是想知曉天下各處的糧儲,府庫存備的基本情況。

雖然不是很詳細,但起碼不會陷入兩眼一抹黑的境地。

第二步,就是朱由校今日在朝堂上和回到暖閣發的聖旨、詔書,立場明確的要打擊官商勾結和偷稅漏稅。

當然,朝堂上的文官肯定要不斷上疏反對,提高京杭關稅也會讓商人們起來鬧,所以需要擡出一個得力而且忠心的官員。

這個官員要有能力,也要為了辦實事而不顧全名聲,魏忠賢、劉僑屬於辦黑事的鷹犬,放不到明面上來。

這個時候,王在晉出現了。

王在晉在召入京城以前在江南督運京杭河道,因為嚴格的把關控制,所以在士子中的名聲並不怎麽樣。

但是根據戶部尚書趙秉忠的奏疏來看,大明今年一整年的財政收支,恰好就在他督運京杭河道以後,全面赤字的情況有了一個微小的改觀。

萬歷四十七年一整年只有四萬左右的京杭運河關稅,今年賬面上的收入增加到了十一萬六千兩。

這個改變很微小,甚至就連大部分豪商一個買賣的進出數額都抵不上,和後世滿清動輒一兩千萬的關稅收入,更加不值一提。

但是從皇帝的角度來看,王在晉督運河道不到一年,關稅單方面的收入就已經翻了近三倍!

如果說,王在晉督運關稅後對如今的江南財閥起到了什麽太大影響,那他應該早就去職了,根本也幹不到自己登基後召見他的這天。

王在晉讓京杭關稅收入翻了近三倍,士子們對他頗有微詞,但財閥們並沒有太大的動靜。

擡王在晉入閣,基本能改變現有東林主導內閣的狀況。

但是這還不夠!

眼下王在晉主要的作用,還是體現在以“閹黨”的身份入閣,去幹一些讓文官們難受的事兒。

至於讓財閥難受,王在晉憑自己的力量很難做到,這個得讓東廠提督魏忠賢和錦衣衛指揮使劉僑來。

之所以把這兩位提上來,除了有讓他們互相制衡的意思,最主要還是替朱由校去支持一些不能打著皇帝名義去辦的事兒。

黑鍋你們背,千古明君,朕來當!

雖然三天兩頭就往南海子跑,但是托廠衛的福,朱由校對朝中的情況還是了如指掌。

魏忠賢這次大案鬧出的動靜不小,朱由校很期待那個經常第一個跳出來讓自己難受的楊漣,在他手裏到底會是個什麽結局。

想到這裏,朱由校拿起三國真的看了兩眼。

他始終都能不明白,這本書,怎麽就會被那些建虜當成制勝法寶愛不釋手呢?

……

萬歷四十八年最後的這半個月,朱由校沒再搞什麽大的動靜,每天除了在西暖閣看看題本、章奏,就是去南海子騎著馬溜彎。

雖然是去躲清靜,但也不能閑著。

朱由校讓劉僑挑選了幾個馬術較好的錦衣衛千戶陪著自己,認真的練了練馬術,進步神速。

朝政方面,魏忠賢抓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東林書院那個地方雖然還沒被關,但番子們幾乎每天都要登門拜訪一下,然後再順手抓幾個叫聲最大的回來。

把王在晉擡進內閣以後,後者不負所望,很快在奏疏中提出了第一條建議——針對舉人、秀才、貢生出身士子的特權政策改動。

自明初以來,讀書人獲取功名後,就相當於階層上的升級,成為和普通百姓截然不同的“上等人”。

他們的特權體現在很多個方面,但最主要的還是免除徭役和賦稅,這兩點太致命了。

王在晉建議,針對徭役方面,舉人、秀才、貢生出身的士子仍可免力役、雜役,但不再免除兵役。

這也就是說,讀書人存在會被衛所征為兵丁的可能。

賦稅方面,廢除全國兩京貢生在賦稅上的所有特權,秀才出身的士子免稅土地僅限五畝,舉人出身的士子免稅土地改為二十畝。

擁有多余土地的士子,皆需正常交稅,而且各省督辦司都要陸續成立,不僅監察地方官商勾結,也要督辦此事。

由於此事的特殊性,王在晉建議,督辦司最好是讓錦衣衛負責,隸屬於鎮撫司。

對這些大膽的提議,朱由校全部準奏。

遼東方面,熊廷弼握著大權,在將遼沈地區的蒙古難民、建州降人徹底清除以後,便下令不再接收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