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第2/3頁)

李旦感受到駱時行釋放出的善意,心中略有些奇怪,這些封疆大吏一個個都恨不得躲著自己走,生怕被酷吏抓到把柄,按上一個謀反的帽子,駱時行卻仿佛不在意一樣。

李旦對他感官還不錯,便隱晦說道:“駱刺使可是累了?”

他沒有改口,不想因為自己的親近害了這個年少有為的小刺使。

駱時行晃了晃腦袋說道:“還好,不過在交州的時候比這睡得早是真的,我們交州的官員都不加班的!”

李旦聽了之後忍不住失笑:“若有急事呢?”

駱時行對著他眨了眨眼:“那要看什麽急事,交州那個地方,一般也沒有什麽突發事件。”

李旦看他十分自來熟的樣子一時之間居然不知道怎麽把人趕走。

最後只好說道:“若是累了便先回去休息吧。”

駱時行跟他不一樣,早退也不會有人計較,到時候還有一個年紀小,正在長身體的借口。

駱時行察覺到了李旦的疏離,但就算對方想要跟他保持距離,說話也是溫溫和和的。

不得不說,只看面相就知道李旦是個非常溫柔的人。

當然實際上應該也是,李旦這個皇帝在歷史上比他爹還透明,但駱時行卻覺得李旦作為皇帝可能沒什麽事跡,但作為父親他無疑是十分稱職的。

他所有的兒子兄弟感情都很好,如果是別的方面還可能是演得,但是面對皇位都能推讓那是真的關系好,他的嫡長子李成器和李隆基的情形跟當年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幾乎是一樣的。

然而在封太子的時候,李成器和李隆基兩個人互相退讓,後來李隆基登基之後,這麽一個連兒子都能說殺就殺的人,在兄弟們去世的時候傷心的不行。

而且他的每一個兄弟都被追封,長兄追封了皇帝,剩下的兄弟都追封了太子,在當時這個環境幾乎都是頂格待遇。

李治駕崩的時候,李旦的長子才四歲,李顯登基一年就被流放,從那之後李旦的日子就很不好過,他的處境那麽艱難還能把孩子教育的很好,除此之外每個兒子都有自己的特長,顯然是個好父親。

李旦的溫柔也不僅僅是對兒女,他疏離駱時行何嘗又不是在保護他?

駱時行卻並沒有想那麽多,只是對著他笑了笑說道:“還行,不知幾位皇孫今天怎麽沒來?”

李成器和李成義作為老大老二年紀都不算小,李隆基今年也七歲了,也不算小,這樣的宴會夠格參加了,畢竟也不是什麽特別正經的宮宴。

李旦垂眸說道:“他們頑皮的很,不好帶過來打擾大家雅興。”

實際上他不想讓兒子處在這樣尷尬的境地,兒子們年紀都不大,哪怕李成器已經十三歲,在他眼裏也是孩子,這樣的環境對於孩子身心成長而言不太健康,是以他很少會把兒子帶出來,而武曌也不在乎。

駱時行左右看看,發現大家看到他去跟李旦說話經過最初的詫異之後,也都該幹嘛幹嘛,沒有人過多關注他們便湊到李旦身邊小聲說道:“我給皇孫們留了一些海鮮,等等讓人做好了送到東宮,可能味道會差一些,但……我的廚子也不好進東宮,先委屈幾位皇孫啦。”

李旦有些詫異地看了他一眼委婉拒絕道:“這也太過麻煩駱刺使。”

駱時行擺擺手笑了笑說道:“沒什麽麻煩的,沒道理別的人都吃到了,皇孫反而吃不到,這一次我就是嘗試一下,效果不錯,等以後說不定海鮮運輸也不是什麽難事啦。”

駱時行在說別的人的時候,眼睛往下一掃,看的就是武氏那些人。

他沒看武承嗣,主要是武承嗣對他態度還不錯,他雖然不站武承嗣也不好太針對他,他看的是武三思。

比起武承嗣,武三思更不討喜一些,這個人是真的為了利祿什麽事情都做得出來,誅殺李氏子孫就是他提議的,而且他為了討武曌歡心有些不擇手段,武承嗣比其他稍微還有那麽一點節操。

而武三思對李旦的擠兌顯然也很厲害,要知道李旦登基之後直接將武三思的謚號廢除,並且開棺戮屍,墳墓自然也沒留下來。

要知道李旦登基之後可是沒動武承嗣的墓,可見對武三思恨得不行。

李旦心中若有所悟,也沒有過分拒絕,實際上他也不會拒絕別人的示好,他最近過得太難,別人一點善意都能讓他心生感動。

駱時行也沒跟他說太多,畢竟不是很熟悉,太親近也怕引起李旦的懷疑。

唯一讓他遺憾的就是沒能見到李隆基,但想一想見到了好像也沒啥用總不能告訴李隆基以後要加強中央集權,別給封疆大吏太多兵權吧?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至於楊玉環……安史之亂壓根也跟人家沒關系,是大唐對藩鎮的控制能力不行,又不是楊玉環給那些人權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