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卓筒井是宋代才出現的方法,這個東西嚴格說起來比較生僻,但其意義非凡,被稱為是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甚至還被稱為世界石油鉆井之父。

就算是後世石油開采除了運用了高科技的器械之外,其原理跟卓筒井也是相同的。

卓筒井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首先駱時行要準備的就是鉆頭,在史書記載上稱之為圜刃銼,而鉆頭的形狀其實就跟令牌差不多,最重要的是要結實和有足夠的重量。

除此之外還需要尋找足夠粗的竹木將中間竹節去掉,這就是卓筒井的筒。

這兩樣之外還要有天輪滑車,這個名字看上去有些陌生,實際上在駱時行的理解裏就是沒有刮水板和水筒的水車,並且還是人力驅動。

然後就是扇泥筒,所謂的扇泥筒其實就是將井裏的巖屑和淡水撈出來的東西。

因為井口太小的緣故,人肯定是無法到井內去撈取這些東西的,所以扇泥筒就應運而生。

扇泥筒本身也是粗竹所制,而最精妙的地方在於扇泥筒裏面有一個單向閥門,竹筒底部會放置一塊皮錢,下入井底的時候,皮錢被向上頂起,泥水外加巖屑就會流入扇泥筒裏面,等到向上提起的時候,皮錢會下落,正好堵住竹筒底部,將進入竹筒的泥水巖屑取出。

這玩意在歷史上記載似乎是世界上第一個單向閥門,駱時行掐指一算,他讓單向閥門的出現又提早了就幾百年。

不錯不錯。

駱時行將前期需要的東西都列出來了之後就交給了程敬微。

別的都還好說,鉆頭只要按照駱時行說的那種做出範模來就行,天輪滑車類似水車又不太一樣,尤其是下面還有一個類似於踏板的東西,程敬微不得不多問了兩句。

駱時行指著踏板說道:“這個東西其實跟龍骨水車的那個踏板是一個道理,就是用這個踏板帶動天輪滑車轉動,然後將鉆頭提起落下。”

而連接鉆頭跟天輪滑車的東西則使用竹篾編成的竹鎖。

程敬微忍不住問道:“竹索會不會太硬?為什麽不用繩索?繩索編粗一點應該能夠承受圜刃銼的重量。”

駱時行解釋說道:“這個是利用鉆頭的沖擊來鉆井的,繩索的話太軟,上來下去容易讓鉆頭晃蕩而無法鑿在同一點上,竹索有足夠的柔韌同時還能固定鉆頭,比繩索好用。”

程敬微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不過他已經習慣了聽不懂的時候就按照小猞猁說的做。

駱時行看他這個樣子便又解釋了一句:“天輪滑車不是一次性的,安置在井上之後就一直在那裏,等鹽井開鑿完畢之後還要用它來取水,取水筒一般不會很重,放到下面容易漂浮在鹵水上,如果是竹索的話能夠直接讓取水筒浸入鹵水之中。”

也就是說竹索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給取水筒施加外力,畢竟含鹽量高的水浮力也高。

這些東西都是老祖宗的智慧,有些時候能夠換成更先進的,但還有些時候用這些才是最合適的。

程敬微拿著他給的圖就去安排人做工,而駱時行需要做的就是去問問阿勒真派來的人裏有沒有經驗豐富的老鹽工。

所謂的老鹽工是能夠依據山勢來決定鹽井位置的人。

不是有鹵水的地方就能隨便開鑿鹽井的,需要尋找合適的地方,這就叫度脈。

如果度脈不準的話就容易打成漏井或者幹窟窿。

所謂的漏井就是洞壁滲水,這種滲水一般都是淡水,如果不能隔絕的話,鹵水之中摻入淡水就成了廢井,不能再鉆只能報廢。

而幹窟窿則是鉆出來的井出產鹵水的濃度,如果達不到一定標準的話就相當於是幹窟窿,這樣的井也無法產鹽。

哪怕是駱時行使用了比較先進的鉆井方式,可鉆取一口井的時間也短不了,若是選址不當就代表著前期全都白費了。

如果沒有的話,駱時行還要去問阿勒真借人,只不過真要借的話,估計還要給點什麽才行,比如說技術共享。

駱時行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通知一下大佬們。

他現在算是發現了,自己最擅長的其實是發展生產力,而對外交流跟內部人事的處理他是比不上這些大佬的,他兩輩子加起來的年紀再乘以二都不如這些人大,做事情之前尋求一下幫助不是什麽壞事。

就在他埋頭搞卓筒井相關的時候,去府城的三個人已經出發上路了。

如今莊園內部也只留下了崔神基、李遊道和裴行本。

雖然都是宰相,但他們的側重點也不同,尤其是高宗時期將宰相的地位一壓再壓,甚至搞出了同時有好幾個宰相的存在。

每個宰相負責的方向就會有一定的分工。

李遊道看上去十分儒雅,形象跟歷史上記載的那些清流十分符合,但是他所擅長的方向竟然是營造工程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