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第2/4頁)

因著舞弊案遲遲沒有審出結果,這些寒門書生本就煩躁不安,都覺得接下來京中春闈,興許也有世家壟斷其間,讓他們十年寒窗作廢。

在這般躁動之中,不知是誰傳了個消息出來,道是涉案的鳳嶺陳氏讓族中兩位封疆大吏上折子說情,皇上已經允了,遲遲沒有審完,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替罪羊,將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消息一傳出來,寒門書生之間炸開了鍋。

這麽大的案子,太子親自下令審查的,都能這般讓世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世族豈不是要只手遮天,而朝廷只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還有他們什麽活路?

消息就像是往幹柴中扔進的火星,一瞬間就點燃了躁動不安的人群。

當晚連著幾個住滿了等待春闈考生的府縣,都鬧了起來,要不是知府聽說過領水發生的事情,有了預備,而衛所又及時趕來,興許那些被點燃了的書生,連功名都不要,也要舉旗造反了。

雖說沒有真的反,但也不少人在沖撞裏手上,還有一名知縣被打傷。

蕭觀是拿了第一時間的消息趕來報信的,此事必然捂不住,不曉得宮中是如何反應。

若是宮中忌憚他們竟然在京畿鬧事,那麽這些書生可真就十年寒窗作廢了。

譚廷在這時問了一句,“所以那鳳嶺陳氏的消息,有沒有可能查到是誰放出去的?”

這一套作為,可真和他父親治疫時的傳言,有異曲同工的妙處。

目的怕不就是,要生生點燃這些人的憤怒,把事情鬧大開來?

事情鬧大,這些寒門書生第一個沒有好處,那麽誰有又好處呢?

然而蕭觀搖搖頭,說消息的來源完全不可考,是好幾個州縣同時都出現了這樣的傳言,在寒門書生看來,倒也算是相互印照了。

看來是有人故意放消息了。

不說鳳嶺陳氏眼下還沒有這般動作,便是有,在這件事之後也沒法再有。

可見放消息的人,也沒有將陳氏考慮在內。

這倒是和他父親彼時的情況,又不同了......

譚廷又問了蕭觀幾句,暗暗思量了一陣。

到了下晌,京郊幾個府縣昨晚發生沖突的事情,便已經在京城裏傳開了,鬧得京城都人心惶惶起來,只怕他們發瘋真的反了鬧到京城。

連百姓都如此想,可見宮中如何思量。

這事這個時候鬧出來,其實對前來應考的寒門子弟傷害最大,甚至有可能本屆春闈後延,而這些鬧事的書生被禁止以後再考。

這樣一來,進入朝廷改換命運的寒門子弟就更少了。

當下最好是能按下此事,安撫寒門書生的情緒,如期春闈。

這便是最好的擊退制造矛盾的人的辦法。

李程允本是要來同譚廷論此事的,但是他的妻子這兩日就要生了,他不敢離家,只得作罷。

譚廷也沒讓他出門,只是讓族人留意朝中動向。

第二天,多日未上朝的皇上,出現在了金鑾殿裏。

當即就有朝臣提起了京畿府縣的混亂,說要禁考這些鬧事的寒門書生,皇上並未言語,太子在一陣沉默後,反問了一句。

“難不成,要將他們果真逼到造反?”

讀書人造反只會比尋常百姓更可怕。

沒人說話了,這時皇上才開口,問及有誰願意前去安撫。

寒門出身的官員並不算多,他們雖然跟那些書生同根同族,但官位大都不高,官高權重的幾位封疆大吏都不在京中,而寒門出身的官員並不能代表世族在此事上面的態度,但若是讓世族的人去,只怕又不能說服他們。

此事當場竟然沒能定下前去安撫的人選。

譚廷倒是願意去,可惜他尚在補官之中,官位未定。

但卻有人毛遂自薦,翌日,朝中便將此人的定為安撫使臣。

譚廷接到消息的時候,眼皮跳了一下。

朝中沒人應這差事,竟還是在京郊養病的齊老太爺毛遂自薦願意前往。

齊老太爺確實是最佳人選,他雖然出身海東齊氏這樣的世族,但卻在國子監和翰林院都任過職,尤其在國子監任教,教過太多寒門出身的書生,比如項直淵,在庶族寒門內亦是有名的大儒。

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但譚廷想到齊老太爺的身體,又同項宜去了一趟齊家。

齊老太爺並沒有當一回事,還同譚廷和項宜小聲說。

“正好能避開老婆子幾天,不用喝苦藥汁了。”

譚廷無奈搖頭,同他老人家說了幾句彼時在領水發生的事情,讓他老人家務必要多注意。

人的情緒最難控制,更不要說一群人的情緒了。

老太爺連道“放心”,“我過得橋比你們吃得鹽都多。”

但老夫人不知怎麽,今日沉默了幾分,直到聽他說了這話,才瞪了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