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1章 奧地利人自救

全員動員,奧地利人對南華軍進行了頑強的阻擊!

他們與南華軍進行了廣泛的野戰與炮戰,每一位奧地利將軍都指揮部下竭盡全力,奮力抗擊南華軍的進攻。

不得命令,絕不後退!

起初他們是正面硬剛,即列陣與南華軍對壘,雙方進行排隊槍斃。

但很快發現異教徒太壞了,他們在接近前遠狙奧地利人,他們的火力又遠又猛,還沒挨近時,奧地利人就死傷不少。

挨近再打時就力不從心了,往往敗下陣來。

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元帥即時改弦易轍,他下達了一條非常正確的命令就是“部隊作戰時必須有壕溝與護墻,盡一切力量削弱敵人的戰鬥力!”

奧地利人從善如流,在對戰時不再一昧地豬突沖鋒,而是挖起了壕溝,建立了護墻,與南華軍大打地面戰。

命令下達得容易,但對於奧地利人來說是不容易的,但奧地利人還是奮力地做到了。

為什麽不容易?

因為奧地利人沒有神器——工兵鏟!

工兵鏟在土工作業中作用甚大,南華軍幾乎人手一把工兵鏟,利用工兵鏟挖溝建立營壘,對於防備敵人偷襲與保護自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奧地利人沒有工兵鏟,起初的土工作業很困難,有時甚至要用手來挖,挖到鮮血淋漓的。

好在他們有錢,也有技術,見識到中國神器的厲害,於是在維也納的皇家鑄造廠緊急動員,以一天二千把的速度,奮戰了八天,仿造了一萬五千把的工兵鏟,送到戰場上,於是奧地利人也有壕溝了與護墻了。

憑借著護墻,與來犯之敵大打出手,效果是杠杠的!

至少南華軍要冒著奧地利人的遠狙,還沒到達就會倒下一批了。

南華軍乃是一流之師,針鋒相對,馬上做起了“盾車”來掩護進攻。

所謂的盾車,實際上來源於孫承宗的偏廂車。

明代名將孫承宗組建的車營所用的戰車,有偏廂車、輕車等其制式,主要用在離城時步兵進攻與防護。

明代宗在位的時候,郭登在大同曾經建造用於防守的偏廂車,轅長1.3丈,寬0.9丈,高0.75丈,廂用薄板,上置銃,編配10人使用,“出則左右相配,前後相接鉤環牽互,車載衣、糧、器械並鹿角”。

之後隆慶三年(1569年),戚繼光在薊州曾造過偏廂車。

如今南華軍用的盾車正面是大盾牌,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鐵皮復合而成,這樣制成的楯車“小磚石擊之不動,大磚石擊之滾下,柴火擲之不焚”,具有較強的防禦力。

有輪子,由人推著前進,速度不慢。

這就是“土坦克”也!

當遇到槍擊,盾車巍然不動,子彈打在盾車防護上噗噗直響,就是無法穿透厚厚的護甲。

奧地利人的火槍威力不足,無法擊穿,換作南華軍的火槍,亦很難擊穿。

火炮可以擊毀盾車,但奧地利人沒這麽多的火炮,也沒多大的準頭,只能看著南華軍的盾車逼近。

盾車有孔,在後面推車的軍士可以看出外面,跟在後面的戰友亦能幫助指揮方向。

挨近時,奧地利人就可以向著盾車後面丟火藥罐去殺傷後面的中國人,但南華軍也可以向他們丟炸彈了……就看誰的炸彈多,炸彈好了!

白皮有護墻,南華軍就用盾車開路,到達自家飛雷炮的殺傷半徑停下來,先用飛雷炮來轟擊一輪!

在一陣狂轟濫炸後,即組織步兵進攻,當步兵進攻遇到白皮強有力的阻擊時,即停止前進或向後縮,又以炸彈向白皮轟擊。

就這樣,轟擊與進攻交替進行,步步向白皮緊逼。

這一手乃顏常武的得意戰術,叫做“鐵錘—鐵砧”戰術,我為錘,敵為砧,不斷猛擊下,敵必敗矣!

天底下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戰術,白皮在吃到虧之後,他們來個不見兔子不撒鷹,在南華軍轟擊時,白皮就把大部分的部隊分散隱蔽在後面,前沿陣地上只留少量配備了足夠護具與線膛槍的部隊,保護住自己,讓南華軍的炮彈與炸彈炸石頭轟土塊去,當南華軍的轟擊一停止,攻上前時,立即將部隊拉回陣地,給予南華軍以迎頭痛擊!

一旦南華軍後縮,白皮亦將大部隊撤下,派少數偵察部隊跟蹤監視,準備夜間進行襲攏。

沒錯,白皮被打怒了,遂行夜戰,對南華軍進行偷襲。

他們的有利之處在於他們熟悉地形!

不得不說,白皮是有本事的,尤其當他們對付中國人的外防員時,讓外防員的壓力日增!

奧地利人聰明,他們進行了大量的狙擊,不讓南華軍輕易進軍。

在陣地構築時,白皮還無師自通地建立了假陣地,派少數人員流動,虛張聲勢,作出有很多人的樣子,吸引南華軍的戰鬥力,消耗他們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