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3章 喜歡吃米的倭人

他們是先驅者,終日忙碌在南洋深山老林裏,無時無刻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一點點鏟除南洋當地那些危害華人統治的土著原住民,在印度奔波,頂著烈日為華人營地持槍站崗,堪稱是勞模,忠心耿耿!

南洋地域廣大,土著眾多,他們生性憊懶,頗難同化,顏常武決定統統送他們歸西,但身為華人陛下,既做婊子又立貞節牌坊是必須的,顧全華人名聲不流華人的血,倭人特別有用。

任何時侯的臨時工幹最重的活,背最厚的鍋,拿最少的錢,倭人小跟班的待遇就是如此。

但,絕大部分的倭人都樂意!

倭國地土堪稱是窮山惡水,多山,適合耕種的土地不多,而且很貧瘠,黑土地?

做夢都不敢想!

民眾生活簡單來說:窮的一逼,苦的一逼。

大名的租子很重。6成以上收成要上交。在中國超過一半上交,那農民就造反了。

農民種出不多的糧食,大部分都讓官員收稅了。再加上山賊橫行、旱災、地震、農民都只能吃草。所以個個都面黃饑瘦。

而唐朝當時,中國婦女都是肥肥胖胖的,大米吃也吃不完啊。

倭國古代連當官的都沒有幾個胖子,人民群眾普遍都是一米四五矮到象陀屎,這個地方缺鈣,多金銀,人長不高,還羅圈腿。吃上白米飯,鹹魚酸梅幹,這就是上層社會。唐代中國對倭國那是真正的扶貧,服飾器物規章典制歷法文字全面輸出。

倭人之所以不吃米和面,不是因為倭人沒有,而是吃不起。古代倭國也種植大米和水稻,不過米面是貴族和富人吃的,把大米叫做銀舍利子,普通平民百姓是吃不起的。

倭國直到了隋唐時期,才有的小麥。在此之前就算是貴族也吃不到面條,因為倭國本土植物就沒有小麥,到了隋唐時期才隨著遣唐使被帶回倭國國內,然後才開始大規模的種植。但因為地理環境和可供種植的土地面積,以及技術的落後,小麥的產量非常少。所以面食在古代倭國也只有貴族才能吃到。

倒是魚可以吃到,畢竟木板一塊下到海中,就有收獲。

但是!

當時的保鮮技術差劣,又缺乏燃料,民眾只好生吃,生魚片就是這樣來的,要不就是吃鹹魚,他們窮到連香料沒有,調料也少,只有鹽,甚至連鹽也少,嗯嗯,幕府使用的鹽是自華人進口的。

值得一提的是,倭人的好多飲食習慣也是由於缺少食物才養成的。倭國餐桌上的食物分量一般都很小,一般人還真吃不飽。

主要就是因為古代食物匱乏,為了讓食物看起來多一點,他們會將食物分成好幾份放在好幾個碗裏,顯得自己吃到很多,好叼高雅的樣子,實際上就是窮B一枚。

而且倭國料理的做法也相對簡單,很多都是生食。之所以這樣可不是什麽所謂的的保持鮮度,完全是因為早年他們的烹飪技術不足,食材和調料也不多,加工燃料也不足,所以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飲食習慣。

這也是為什麽倭人會那麽崇尚暴力。都是被逼的啊。

普通倭人唯一能過的好點的生活,就是做武士,也就是為大名殺人。

倭武士稍稍能吃上飯團了,但還是饑餓吃不飽。

現在就多了一個選擇,出國為幕府將軍的女婿打工!

東南國華人首領顏常武殿下納了倭女為妾,與倭人結為親戚。

說起來,倭人疑心重,自已穿了對草鞋總懷疑鄰居要偷他的,後來才發現,鄰居種花家人家富得流油,真的不羨慕他,不想偷他的草鞋。

於是將軍開放國門,允許民眾出國為華人打工。

他們主要充當先驅隊,沖在最前面,為華人幹掉土著;或做開拓團,在荒野、沼澤、原始森林當最早期的開荒者,他們專做苦工,是苦力!

在瘴氣深重的土地上幹活,面臨著鋪天蓋地的蚊子,要應付螞蝗、蜘蛛、毒蛇和老虎!

幹的活兒是排幹積水、砍伐森林,燒毀荊棘,平整土地,等到差不多的時候,他們撤退,把土地交給華人移民。

所得工資是東南國最低工資保障線以下,更有幕府橫斬一刀,拿走一半的工資,夠狠!

然而,倭人趨之若鶩,打爆頭去搶名額,一旦被選中出國,真要是感謝他們的天照大神。

因為華人仁義,他們不克扣工資。

按勞取酬,該給多少就多少,給足給夠。

有了錢,華人地方物資豐富,價格便宜,倭人勞工就可以用錢去買到在倭國國內做夢也買不到的東西。

大米,銀舍利,他們能夠買到不少,送回國內讓家人也吃上大米!

山地多平原少,很少有直接可利用的平坦地塊,所以開辟稻田種植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倭人為吃上稻米,付出了遠超中國人的艱辛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