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9章 最怕漢化(第2/2頁)

明清兩國以寧遠及長城一線為界,雙方撤兵,彼此和平;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防。

每歲貴國饋我國黃金十萬兩、銀百萬兩,緞百萬匹,布千萬匹,我國饋人參千斤,貂皮千張。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共同管理。”

嗯,這正是宋遼兩國的《澶淵之盟》的翻板!

出於索尼的手筆,這家夥把澶淵之盟的條件給翻出來,居然想象明清兩國談和後,就象宋遼兩國一樣,不再打仗,真正是兄弟之國,成就歷史美名。

他受漢化深了,本來稱呼兩國之間,屬哪一國就應該稱自己國在前,但他認為“清明”兩字寫在盟約上不吉利,就改為“明清”,變成明在前,清在後,而黃台吉居然采納了!

黃台吉這邊嚴防漢化,那邊自已卻很自然地被漢化了!

他都如此,別人更不用說。

清廷在商討盟約前,範文寀上書,建議黃台吉應該借議和機會最大限度的勒索明朝:“首廣其地,次廣其財。廣其地以窮彼國之勢,廣其財以竭彼國之力,廣地!黃河為界,上策也;山海為界中策也;料寧遠為界下策也。廣財令彼納貢稱臣為上策;令蒙古各家索其舊額為中策,止於關曰互市為下策。”

狗漢奸範文寀還殺氣騰騰地道:“如若不從,則派兵去取,再定盟約,城下之盟,予取予求!”

然而,黃台吉並沒有采納他的“上策”,而統統用了下策:寧遠為界,兩邊互市。

他對諸酋道:“既然議和,則和為貴,逼之過甚,彼心懷不滿,豈有和約?”

黃台吉指示已方談判使節:“不必嚴苛!”

條件寬大,導致清廷內部議論紛紛,尼堪這才知道招待酒不好喝,當下托病,而佟養性則不發一言,索尼反成了親華派,後來有人學到了東南府的新名詞,把他稱為“堅定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