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邱成文要挖角範雷(第2/3頁)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敲定戰鷹-1的型號。

這是有點尷尬的問題。

最初成立戰鷹特研小組,就只是因為趙奕做出了申請,集團內部就特別批準成立小組,專門研發戰鷹-1戰機,但具體戰機的種類只是模糊的界定是‘五代機’,具體有什麽設計需求,也就是設計的戰機需要有什麽功能,都沒有過任何相關討論。

最主要是……

集團內部大部分人都不看好趙奕的小組,能快速設計完成戰鷹-1戰鬥機,就算是以後能夠完成,也最少需要幾年時間,設計有了相關進展再討論也不遲,可結果戰鷹-1快速設計完成,還成功驗收通過了,驗收組連問題都找不出來,在原由的設計上最簡單的修正,都感覺是對設計的玷汙。

就像是幾個飛機設計師的點評,“這是個跨時代的完美方案!”

現在戰鷹-1的設計定型,就要進入到樣機制造階段,必須要討論一下型號問題,主要是航空集團內部,乃至於國內空軍序列,並沒有‘戰鷹’這一代號,而按照戰鷹-1的設計來說,肯定屬於常規的戰鬥機,也就是在殲系列戰鬥機序列。

這次會議討論了很久,最終確定戰鷹-1對外稱作是殲-40。

殲系列戰鬥機的整數序列,一般都代表‘跨時代’的產品,是被給予很大厚望的,比如,J-10、J-20,乃至於還在設計中的J-30。

J-10會成為未來的主力戰機,J-20則被認為是最接近五代機的國產戰機,也已經完成了第一次試飛,被國內外廣泛報道。

J-30是J-20的縮減版,最初的定位就是希望實現大部分J-20功能,重量卻要減輕到中型戰鬥機程度,並能夠在未來成為艦載機。

現在戰鷹-1被掛上J-40的序號,也說明了集團內部對戰鷹-1的厚望,而‘40’的序號也可以說是‘跨越式’的,因為最大序號的J-31,還只是在設計階段。

集團內部確定J-40代號的同時,也決定內部保留‘戰鷹系列’的稱呼,也就是對外稱作是J-40,內部繼續稱作是戰鷹-1。

以後再有其他的戰鷹系列,對外就可以用J-40加上字母表示,內部則可以冠上戰鷹-2、戰鷹-3等型號名稱。

同時,會議還確定了保密問題,戰鷹-1在設計制造完畢,實現第一台樣機試飛前,不管是設計外形,還是其他與之相關的內容,全都被列為最高機密,不允許出現在媒體、網絡輿論中。

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樣機制造了。

航空集團的高層都感受到了壓力,因為空軍、高層都知道了戰鷹-1,同時對戰鷹-1寄於了很大的期待,他們就必須要把戰鷹-1的制造、生產以及後續的制造完善,當成是第一重要的工作。

不管後續能否會大批量的生產,必須要抓緊時間進行初期的制造準備,同時要快速進行的還有WZ-A1發動機樣機的生產。

正常來說,WZ-A1發動機進入到樣機調試階段,才會開啟對瞄新型戰鬥機的生產,尤其像是戰鷹-1如此高端的戰鬥機,沒有發動機支持設計就是個笑話,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WZ-A1發動機樣機生產過程中,戰鷹-1其他部分也必須要開啟論證,最好是把制造方案定型,還要做其他準備工作,等到能正式生產的時候,就快速的進行生產。

兩者不能說完全同步,但也不能落後太多。

當WZ-A1發動機正式進入樣機生產階段,趙奕也增加了工作量,他需要根據制造反饋的消息,小幅度的調整設計方案,並決定一些制造方案、選材相關的問題。

其中有好多工作並不是設計師負責的,但趙奕必須要更加嚴謹一些。

設計和制造相互關聯,但設計出來不一定能制造出來,理論轉化成實際,肯定會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像是發動機內部一些葉片部件,構造是非常復雜的,幾厘米範圍內就有多個孔道,理論上最好是一個模具直接出爐,但這要求非常高的制造技術,技術跟不上就只能以部件拼接的方式制造出來。

這方面是國內制造所欠缺的。

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掌握渦扇發動機的葉片、渦輪組一步成型技術的,就只有極少數的歐美國家,他們甚至能實現高端發動機部件的量產,其他國家,包括軍事強國E國,都無法實現我一步成型技術,量產更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制造技術跟不上的情況下,制造出的產品和理論設計就會存在偏差。

趙奕要做的就是對設計進行修正,以現有的制造技術為基礎,盡量降低產品和設計性能上的偏差。

這個工作倒是不復雜,往往有問題找到他,很快就能夠解決掉,最主要的是比較繁瑣,制造過程中不止一個問題,好多問題都必須一一解決,有時候還要跟進的去工廠,現場去了解一下,才能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