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3/7頁)

見藍瑜這邊吃得開心,剛好那邊有遊客詢問青團還有沒有賣,孫大娘直接大嗓門回答:“還有的,說完就急匆匆的跑去給遊客打包了。”

胡巍按照孫大娘的方言音譯搜索【白頭公】,出來的卻是藥材,還是根部入藥的藥材,找到的名字也應該是白頭翁。

“白頭公是方言的叫法,一般叫做清明草,中文學名鼠麴草。草上有一層白毛,摸起來綿綿的,所以被我這邊的人們叫做白頭公,也有藥用價值,清明的時候最多,還會開出嫩黃色的小花,長得不高,田間地頭或者山坡上很多。”藍瑜解釋道。

“我這邊不怎麽流行青團,一般就是白頭公煮熟了加入糯米粉,鹽或者糖一起揉搓成面團,加點粘米粉預防太軟,然後揪成劑子,團成團微微壓扁上鍋蒸熟就可以吃了。”藍瑜又加了一個,這一個是甜口的額,紫薯餡的。“最多就和苧葉粄一樣包入其他餡料,不過春天大家都懶得弄,直接做成粄吃。”

藍瑜幾人把青團都吃完了,還順便吧桌子上的碗筷都收拾了,孫大娘幾人還在賣青團。

藍瑜不由得咋舌,嬸娘們這是摘了多少白頭公,又做了多少青團啊。

打開手機,果不其然,朋友圈都是吃到了青團的炫耀,一個林家村客戶交流群裏更是瘋狂刷屏。

在村子裏的遊客一邊吃一邊發圖,誘惑群裏沒有來的其他人,一個個嗷嗷叫著這就飛奔過來,還有求代購的,不過被群主拒絕了。

群主是林建國,周姐的老公,腰不好,因為比較會擺弄手機電腦就當了這個群主,拒絕了代購的要求後立刻很實誠的科普他們的青團什麽添加物都沒有,天氣不熱能夠放四五天,天氣熱只能放兩天,快遞或者代購不得行。

不過很快,林建國就上傳了從遊客的朋友圈裏翻出來的照片,上面能夠清楚的看到林家村各處密密麻麻生長的白頭公,告訴群裏的遊客不要著急,一直到清明後,都還會有青團售賣。

很快群主就被遊客們的謝謝淹沒,然後村裏的遊客再次炫耀起了剛買到的三月李,涼拌和完整的都有,群裏掀起新一輪的求購。

晚上八點整,藍瑜收到村長的電話,說是他們今天掰的野竹筍和茶耳,茶泡果都沒了,也許是朋友圈宣傳到位,一些比較近的遊客開車沖到林家村,把剩下的青團和還沒收起來的野竹筍,春筍之類的全都包圓了。

茶耳和茶泡果留了一些給村裏的小孩,其他都被遊客你一斤我半斤買了,畢竟這兩樣都是季節性的東西,過了這茬就沒了,更何況是居住在城市裏的人們,有的甚至不知道還有茶耳,茶泡果這種東西。

好不好吃先不論,稀有少見我不認識聽說能吃,我就買一斤嘗嘗。

要不是茶葉是生的,估計也得包圓。

不過追著村長和村裏的村幹部詢問是否能夠預定茶葉的遊客還是很多的,村長臨時和村幹部開了一個會,清明的采茶活動就敲下去了。

不過采茶和村裏采摘野菜,挖筍不一樣,要去山裏,很多遊客都是第一次去,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和今天藍瑜帶著嚴瓊闕淦樺他們不一樣,要考慮的方面會更多。

村裏加班對賬,晚上幾人就收到了下午的工資,合起來也有小五百。

藍瑜挑眉:“你們到底掰了多少野竹筍!”

胡巍回憶:“我就掰了五筐,關桐,闕淦樺和顧凱三個比我多三筐,去找你和嚴瓊之前,大勇叔已經帶著人把野竹筍運回去好幾趟了。”

藍瑜眼角微微抽搐,看來提前運回去的野竹筍已經被叔伯們先處理了,不然他們現在還在處理。

“你們牛……”藍瑜最後只能扶額伸出大拇指誇獎他們。

闕淦樺從身後的奢侈品購物袋裏掏出一個洗幹凈泥土還帶著殼的沒有冒土的春筍,雙眼冒光的看著藍瑜:“語數生,地物化應該可以吃竹筍了吧!”

“我打聽過了,這是甜麻筍,雖然是春筍,也比其他筍好吃。”闕淦樺滿臉期待的看著藍瑜,就差身後安一個尾巴,瘋狂的搖晃了。

藍瑜想到這半個月來長得飛快的滾滾們,也很是頭痛。

也不知道老爸回來後幹了什麽,原本才半歲的滾滾們半個月的時間裏長得飛快,看起來和其他成年的滾滾一樣大。

但是闕淦樺他們卻覺得這很正常,畢竟滾滾都能看不能摸了,快速長大有什麽不對嗎?

沒有的。

對藍瑜來說,就是甜蜜的煩惱了。

想象一下,六只平均體重在一百一十斤的已經成年的滾滾擠在你長兩米寬一米八的床上,你還有地方睡嗎?

別說藍瑜了,就連月息都塞不進去。

於是只能選一只滾滾在床上和自己一起睡,其他的去小床睡。

長大了,闕淦樺他們就惦記上了滾滾們的吃播,並且揚言,看著滾滾們吃竹筍永遠不會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