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4/4頁)

而柳吹雪出於微妙的心理少不得有點兒故意炫耀顯擺自己的笛藝,然則在長孫愉愉這裏沒有得到預期中的反饋,就有點兒傷人了。更委屈的是,她還不能主動問。

一曲終了,柳吹雪將笛子用手絹愛惜地擦拭幹凈,重新遞回給長孫愉愉。

倒是平日裏性子有些沉悶的曾氏開口道:“得聞此曲,三月不食肉也甘沃潤腴也。”

長孫愉愉笑道:“七嫂這形容妙極了。”

然則之後卻再無恭維之話。

柳吹雪轉頭對著周冰雅道:“可惜沒帶琴,否則這山嵐煙雲間能聽一曲六弟妹的琴曲,那才是人間至美的事兒。”

周冰雅這兒還沒什麽反應呢,長孫愉愉就接過話茬道:“帶了的呢。”

聽著這話,傅婆從丫頭仆婦的身後走了出來,她的背後果然背著琴囊。

柳吹雪吃了一驚,這傅婆要是不走出來,她壓根兒就沒留意到還有這麽個人。

長孫愉愉歡快地朝傅婆招招手,看著傅婆將琴放在一同背來的折疊琴幾上。

周冰雅笑道:“看來九弟妹是早有準備,今兒我和四嫂要是不獻醜肯定是走不下山去了。”

“那哪兒呢,只是想著嫂嫂們爬山辛苦,歇腳的時候能吹笛撫琴,怡情養神豈不美哉?”長孫愉愉道。

周冰雅看到琴之後,卻沒矯情地推三阻四。這彈琴之人誰能不盼個知音或者聽眾?成日裏孤芳自賞有什麽意思。

曲終時,曾氏惋惜地嘆了口氣,“真是曲短情長。”

柳氏也贊道:“許久沒聽六弟妹彈琴了,這是技藝又進益了。”

周冰雅謙虛了幾句,也同柳吹雪產生了一樣的心理,都盼著長孫愉愉能說兩句。

不過周冰雅卻比柳吹雪的性情爽直些,“縣主以為如何呢?”

長孫愉愉安能不知道柳、周二人的心思?在京城時,誰不想被她點評一下啊?“兩位嫂嫂的曲藝都十分驚人,卻不知你們聽過蔡家姐妹的琴簫合奏麽?”

柳、周二人皆點了點頭,她們都是寧江這邊望族出身,家中宴客時也有請過蔡氏姐妹的時候,或者出門做客也遇到過,因此都是聽過的。

周冰雅道:“蔡氏乃大家,我可不敢比。”

柳吹雪也道:“我們這點兒技藝卻哪裏拿得出手。”

長孫愉愉笑道:“兩位嫂嫂自謙了,若是純粹以樂藝來說,你們卻是不比蔡氏姐妹差幾分的。她二人以此為生計,終究是落了下乘,自然不如咱們餐清風飲朝露來得怡然釋情些。”

柳吹雪和周冰雅都搖了搖頭,表示自己比不上蔡氏姐妹。

長孫愉愉卻又道:“那你們聽過蔡氏姐妹單獨撫琴或者吹簫麽?”

這話卻是問著柳和周了。

兩人點了點頭。

“我是覺得她二人的觀賞性大過技藝,不過也給了我另一種啟發,咱們其實也可以試試配合演奏的,只是譜子需要改一改,這卻不急,咱們日日來爬山,路上想想就是了。山裏清凈,無雜事纏身,正合適幹這件事。”長孫愉愉道。

柳吹雪和周冰雅對視一眼,有點兒將信將疑。

然則第三日早晨的時候,卻輪到曾氏推脫了,“我又不會琴啊、笛的,就不去給你們添亂了。”

長孫愉愉道:“話可不能這麽說,七嫂你是缺之不可的。我們幾個吹奏的,乃是局中人,卻需得你這個局外人來替我們辨明。”

曾氏忙地搖頭,“哪有外行人指揮內行人的道理?”

“只有外行人才能跳出窠臼。”長孫愉愉死活拉著曾氏一起爬山。

結果還真被她給說對了,三人論及曲藝相持不下時,全得靠曾氏解絆子,都不約而通相信她這個局外人能保持公心,也只有她能跳到圈子外去欣賞她們的合奏。

曾氏難得被人這般圍繞,卻也得了些滋味兒,倒是上心了起來。

卻說柳氏吹笛,周氏彈琴,長孫愉愉選了洞簫,配合起來總覺得缺了點兒什麽,有些單薄。她們選的是琴譜,要修改笛譜和簫譜卻還有些麻煩。

細碎的事兒一大堆,想著簡單,實際配合起來才曉得有多難,這可不是簡單的齊聲演奏就能成的。

長孫愉愉嘆道:“看來還是得找個長期浸淫此道的人來,或許能給咱們一些好的建議。”

長孫愉愉說這話時,腦海裏已經有人了,或者說當她陶醉於宋盼兒的琵琶聲時,已經想到了今日。

長孫愉愉進陸府時,帶著一個宋姑娘,柳、周二人都是知道的,只是不明白宋盼兒是個什麽身份,卻又不好開口問,畢竟涉及到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