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救贖的誕生(第2/2頁)

呂國楹見證了這種奇跡的誕生。

他在高凡的第十六幅面具畫中的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這是一幅120X180的大畫。

畫中用明暗兩色對比,畫了雙重面具,底下的這重面具重墨厚彩,幹枯而猙獰,宛如象征著世間的醜惡,而第二重面具仿佛一重簿霧那樣,輕輕覆蓋在第一重面具上,它輕盈而幹凈,綻放著瑩瑩微光,在這張畫中,輕與重,光與暗,濁與清,形成了一種極致鮮明的觀感對比。

只這個色彩,都足夠呂國楹看上幾個月,如此輕簿的光,是怎樣渲染出來的?其存在感為何又如何鮮明,以至於觀者看畫時,雖在第一眼便會窺見第二重面具的凝重與醜惡,但馬上又會被這重輕簿如沙的光之面具,吸引注意力,讓人感覺到只有極致的醜惡之上,才能誕生最善良的光明。

呂國楹認為在這張畫上,對光的應用,高凡已經超越了提香,達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地步,當然,與技法相比,這張畫的主題性,才讓呂國楹十分欣賞,甚至說有點小小的崇拜,明明表達了世間極致的醜惡,但一點點輕簿至極的光明,卻拯救了這醜惡,仿佛人性之善,只有一點,神便不會遺棄人間。

當呂國楹詢問高凡這張畫的名稱時。

高凡說:“原來想叫它《希望》,後來又改做《起源》,但到了現在,我覺得《救贖》更加合適,但它還不夠好,還缺少一種表達,我得想想,我得仔細想想……”

這一想,就是半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