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市井女

姻親姻親, 一段婚姻在這時締結的不僅僅是兩個小家庭,大些的門戶甚至連一表三千裏的親戚都得算進去,更不要說連襟這樣得正經走動的親戚, 即使是張家這樣的普通門庭,若大姐結不上好親, 底下的弟弟妹妹沒有好親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為了梅姐兒的幸福,也為了拿個好彩, 李氏和王阿婆都卯足勁兒要給家裏第一個出嫁的女孩子找到個稱心如意的郎君。

王阿婆身子不好, 李氏嫁來前梅姐兒都是跟著兩個大男人東一頓西一頓,肚裏沒個饑飽,自她來了,梅姐兒才過得好些, 三四歲就知道跟著嫂嫂有糖吃,這一處下來, 姑嫂兩個倒比有些人家的母女情分還深些。

今年李氏賺了些銀子, 張大郎因先前露了一手,近來衙門也派他做了不少事,幾月間細算下來也得了五兩賞銀。

李氏取了三兩出來,預備著帶上家裏幾個女孩子一起出門買點布料發飾,再給家裏添置些春夏要用的物什。

去年張家沒存下錢,過年時家裏既沒有買新衣,也沒有吃上幾頓好肉,手上松泛些了自然就要往上添, 張家人都不是喜歡苦挨日子的人,節儉是一回事, 節儉過頭那就叫摳門, 明明買得起好菜非要一家子吃糠, 這樣的主婦被人知道了並不會得到一聲稱贊,反容易被夫家疑心省了錢補貼娘家——這不是沒有的事。

張家人雖不會疑心,但李氏被沈老娘言傳身教得再不肯給別人一點說嘴的地方,飯桌上放了筷子就對幾個女兒道:“等明早咱們一起去給家裏買點東西。你們也該添點顏色。”

家裏的女孩子聽了這話兒都笑開了臉,李氏帶她們去的當然不會是什麽茶館碼頭三教九流混雜的耍耍地,而是浣花街。

這是城南專供女娘挑選采買的商業街,裏邊的東西不會比城東的貴,花樣也多,下午在顧家看書魚姐兒就說漏了嘴,阮氏來了這麽久還沒出過門,一時也起了心思去逛逛,這官家舊宅再大,日日看得也是這片巴掌大的天,跟丫鬟婆子倒是也能出去,但那能跟和朋友一塊兒出門踏春一樣兒麽?

李氏想了想也答應下來,如今因魚姐兒的緣故,兩家人越走越近,阮氏在南水縣似乎也沒個親人,她心裏感激阮氏對孩子的好,也願意多幫兩把手,多親近幾分。

等到吃過早食,魚姐兒和慈姑就一塊兒跟在娘後邊往浣花街走,這是兩個小孩兒第一次走到南水縣這樣的地界上——整整一條街賣的都是胭脂水粉、釵環首飾。

春日上頭街上走的女娘婦人個個都簪花抹粉,靚麗得很,即使是沿河叫賣的老婦也會在衣襟領子上垂兩朵其貌不揚卻清香撲鼻的小野花,仔細看臉上還撲了一點香粉呐。

在南水縣這樣繁華的地界上自然是沒有人說嘴的,就連宮裏娘娘流行的款式,許多都是順著江南的河口往裏流,她們時興的在江南說不得已經過了氣。

這一朵花一點粉就很尋常了。

阮氏看了覺著有趣便掏了幾文錢買了一把,給一行女眷都在袖口別了一朵。

顧慈也得了一朵,他生得面如芙蓉,盡管因為不在節日上頭並沒穿女裝,但在一群女娘堆裏也不顯得突兀。

李氏在南水縣逛慣了,眼裏就沒個新鮮,但阮氏可不一樣,在姑蘇城,她是顧教諭的家眷,多走兩步旁人眼睛都得盯著,行動上還不如在鄉間時痛快。

這一出門沒得多會兒祿兒手上就抱了一堆。

李氏心裏暗道還真是除了梅姐兒周遭就沒一個大人樣兒,照這麽下去等到天黑也別想回家,好在她對孩子很有一手,只慢慢兒地順著街巷打了幾個要走坡的彎兒往常去的楊家鋪子去。

果然這一路下來久不出門的阮氏就蔫兒了,進了鋪子一屁股便坐在待客的凳子上不動彈,讓壽兒服侍著吃了杯自家帶的花茶,靠在椅子上歇氣。

李氏眼角見了,嘴邊就露出一點笑,帶著梅姐兒在鋪子裏逛起來。

楊家鋪子很小,但因後邊通著河道,院子後頭的墻上還開了一道窗兒往水上賣,生意也還算紅火,是以這裏的東西不算多,但卻樣樣精致。

這會兒天色尚早遠不到吃午飯的時候,櫃鋪子裏只有掌櫃夫人陳氏在,陳氏看著比李氏年紀大得多,一張圓圓的胖臉,有些銀絲的頭發油光水滑地在頭上挽了個髻,一見著李氏就笑:“好些時候沒見李娘子來了,還是要細棉布?”話是對李氏說的,眼卻一點不錯地往梅姐兒身上看。

張知魚看到這一幕心裏就有些明白娘親今天到底是為著哪件事出的門,便朝梅姐兒看了一眼。

梅姐兒從去年冬開始就逐漸長開了,她生得白又苗條,雖不算高卻自有一股沉靜的韻味兒,在這片地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好姑娘,張大郎和張阿公也算得上收入穩定,家裏從沒鬧出過什麽事,名聲也還不錯,是以張家剛放了消息出去,媒婆就來了好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