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3章 王牌(第2/3頁)

很顯然,一個難題解開的同時,往往會面臨新的難題。

在解決電池問題後,聯合研究院面臨著如何將電能進行儲存的難關。

林晧然再度扮演無所不知的上帝人設,給聯合研究院提供了理論支持,拋出了電容器的概念,即“兩個相互靠近的導體,中間夾一層不導電的絕緣介質,這就構成了電容器”。

有了這一個理論支持,雖然這個時代沒有出現萊頓瓶,但電容器原本就不需要萊頓瓶的特定裝置,只要兩個金屬板中間隔一層絕緣體就可以做成電容器。

正是如此,一種屬於聯合研究院的電容器應運而生,便一舉解決電能的儲存問題,進而能夠不間斷地進行火花放電,從而向四周釋放特有頻率的電磁波。

在這兩大難題解決後,所面臨的發射頻率變化和如何破譯電波都不是什麽難事,故而屬於聯合研究院的無線電報應運而生。

隨著無線電報的發射裝置得到圓滿的解決,接收裝置亦是提上日程。

由於這時代的電磁波由聯合商團單一制造,故而不用過多地考慮無線電波的相互幹擾問題,僅是考慮如何更好地接收電磁波即可。

聯合研究院在經過大量的實驗後,終於尋得捕捉電磁波的方法,進而推出了聯合礦石電波接收器。

通過一根金屬探針接觸到礦石的一個針尖大小的點位,調整其在礦石上的接觸點可以找到有半導體效應的接觸點,利用該點的半導體效應,對調幅無線電波進行檢波,從而得到音頻信號。

至於如何提示周圍有電波出現,對聯合研究院自然不是什麽難題,一個通過捕捉電磁波來轉化成聲信號的裝置很快便問世。

聯合研究院的無線電報裝置跟很多電子產品一般,初代產品往往伴隨著很多的問題,卻是足足花費數年的時間不斷地優化。

聯合研究院的無線電報分別遇到氣候、距離、細銅線和信號幹擾等問題,針對在實際運用所面臨的問題,他們不斷的進行優化和升級。

事到如今,無線電報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卻是能夠肩負起傳播信息的職能。

其實林晧然在無線電報問世的過程中,主要是提供著一些理論基礎,很多事情都是由聯合研究院來完成,這亦是他創立聯合研究院的初衷。

終究而言,林晧然更希望成為帶領華夏走上世界之巔的領袖,而不是一個鉆研於科學技術的技術宅。

由於沒有林晧然的深度參與,致使無線電報的問世時間滯後了好幾年,但亦讓聯合研究院可以獨當一面,讓聯合商團得到了這個領域的數百頂尖人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林晧然以他背後的聯合商團無疑是做了一筆好買賣,已然是坐擁無線電報的技術和人才。

有鑒於無線電報的重要性,從剛剛開始研制便實行了保密制度,而後測試和商用都采用聯合商團的內部人員。

像無線電報的電報員全部都出自於聯合學院的生員,他們是經過篩選的優質生員,且擁有極高的忠誠度。

電報員無疑是需要極好的記憶力,這樣才能迅速地從特定的《電碼本》上,發送或解讀那些信號的含義。

無線電報裝置先是在聯合商團內部進行商業運用,在成功運作一年後,林晧然選擇將這個技術運用到軍事作戰之中。

在世人還不知道無線電報是何物的時候,林晧然卻已經完成了周密部署,悄然地打造一張無線電報通信網絡。

正是如此,在俺答率領十萬大軍南下的時候,林晧然已經悄然打造了一張京城和九邊的無線電通信網絡,擁有了一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軍事王牌。

得益於無線電報技術的橫空出世,京城和九邊顯得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蒙古大營,兩萬騎兵經過一天的翻山越嶺後,正疲憊地躺在營地中休息。

轟隆!

在一陣莫名其妙的炮聲後,西邊突然間傳來了山洪暴發的聲音,湍急的河流從西邊如同驚濤駭浪般湧了過來。

“這裏怎麽會有山洪?”

“快,快逃,向山上逃!”

“這裏是低窪地,這是明軍的陰謀!”

……

這個營地原本就位於夏季的河道中,而今的河道簡直宛如是一頭惡龍,張開那張血盆大口吞噬著這營地中的騎兵。

雖然很多蒙古騎兵想要往高地逃去,只是他們光憑兩條腿根本跑不過山洪的速度,很快便被洪水直接卷走。

一些人手持著火把逃上了高地,原以為他們成功逃過了一劫,只是有一個人手中的火把不慎脫落在一片幹枯的草叢中,意外地點燃了一場山火。

這裏本就是人跡罕至之地,而今的山火連同那條小道都燒掉,讓人更是尋不得逃離這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