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0章 一小步(第2/3頁)

只是他仍舊保持著謙遜、從不氣勢淩人的作風,特別是在內閣之中,他沒有想過要跟林晧然爭權,亦是由衷地希望這個王朝能變得更好。

不過老實人往往容易吃虧,林晧然似乎最喜歡便是李春芳這種性子的人,畢竟真要“講道理”,林晧然是“大道理”和“歪理”都是信手拈來。

亦是如此,在這段時間的相處中,雙方幾乎沒有什麽摩擦,面對重要的國家大事都是經過商議再呈交給隆慶定奪。

當然,張居正等人卻是清楚地看到:其實內閣是由林晧然在掌握著局面。

李春芳已經年近六旬,胡須疏少,皮膚白皙,正在案前認真地票疏著奏疏,但仍舊是耳聰目明,擡眼看到林晧然從外面進來便擡手道:“林閣老,你來了,先坐吧!”

“謝元輔!”林晧然表示感謝,便是在對面坐下道。

李春芳利索地寫完最後一筆,這才將筆放在筆托上詢問道:“林閣老,不知你找老夫所為何事呢?”

“元輔大人,今大明各處作坊興起,五十人為限過於狹隘!這是我所擬定的新規,想將五十人的限定人數最高提到一千人!”林晧然從袖中取出一份剛剛擬定的方案,顯得恭敬地遞過去道。

雖然他現在已經掌握著大局,但想要改造這個腐朽的王朝遠比很多人所想象要復雜很多,想要做些惠民的事情總會遭到一些阻力。

哪怕已經在蘇松取得成效的刁民冊,現在亦是有序地擴大試點範圍,仍舊遭受到護黨派為首的既得利益群體的強烈反對。

現如今,他雖然沒有亮想改革的大旗,但已然是做著一些有損官紳階層利益的事情,卻是需要更加高超的政治智慧。

有鑒於後世的教育以及對歷史的認知,而今他還不具備大刀闊斧的能力,最好的辦法還是徐徐圖之。

就像是當年在雷州開海,先是撕開一個小口子,而今海上貿易已經造富了整個廣東,現在亦讓東南的絲綢得益。

“一千人?這會不會太多了,他們如果借機造反又當如何呢?”李春芳接過那份方案,卻是心有所慮地道。

林晧然早在禮部就跟李春芳共事,便是耐心地解釋道:“一千人是對紡織業的人數上限,且規定九成以上是女工,造反之事無須過於擔心!”

“人心難測!咱們貴為閣臣,此事一旦出了差錯便萬劫不復,卻是不得不防啊!”李春芳的臉色稍微緩和,但仍舊擔憂地道。

林晧然知道李春芳其實是怕他冒進,畢竟這種新政出了“事故”,往往就需要他這個發起人來承擔責任,卻是微笑著繼續解釋道:“為了防止此事!我在方案中亦是做了規定:凡是超過五十人的作坊,均要請一個擁有生員以上功名的讀書人監督,同時還要有一定德高望重的鄉紳作保!”

“這個安排倒是巧妙!若是如此的話,讀書人和鄉紳恐怕不會反對這個方案了!”李春芳翻到後面果然看到這個規定,不由得輕輕地點頭道。

原本他還擔心林晧然過於理想化,只是看著他對造反的事情都有了防備,卻是知道自己確實是多慮了。

卻是不得不承認,卻要論到治國智慧的話,自己確實是不如林晧然,而眼前這位定然能成為一代賢相。

林晧然知道想要做事就需要拉攏一幫人,然後才能打壓一幫人,眼睛帶著真誠地說道:“元輔大人,此次並不是我要多生事端,而是此事已是形勢所迫。五十人的限制已經嚴重阻礙咱們大明手工業的發展,特別蘇州絲綢風波可見一斑!雖然放開五十人的限制有一定的風險,但咱們如果事事都要以穩字當頭,便會錯過解決財政難題的最佳時機。”

自從宋朝開始,漢室王朝就很注重預防造反。對於作坊,通常都是五十人的限制,且不能招募流民,這無疑大大地限制著大明手工業的發展。

特別是林潤以此來打壓蘇州絲綢作坊的時候,他知道不能讓華夏的手工業被如此束縛,故而他決定正式解除這個枷鎖。

其實論創造能力,華夏無疑是世界之最。只是受到統治階層短視的影響,加上他們推崇愚民政策,故而才讓華夏走向深淵。

但是如今,林晧然卻不願意看到林潤之流拿著雞毛當令牌,卻是要親手打掉束縛在華夏民族身上的枷鎖。

“好!那便按老規矩,先在蘇松試行吧!”李春芳感受到林晧然眼睛中的那份對民族的熱愛,便是妥協地道。

林晧然亦是暗松一口氣,又是提及另一件事道:“據軍情司剛剛送來的情報,播州楊氏已經有了反意,恐怕不日便會舉旗造反!”

面對楊應龍強奪人妻一案,林晧然並不打算眨一只眼閉一只眼,而是堅持著令雲貴總督緝拿楊應龍赴京受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