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6章 京城

下午時分,林晧然到了電白縣衙,新任知縣劉柊宇領著屬官在此等候。

劉柊宇是嘉靖三十五年的進士,江西高安縣人。雖已年過三十,但皮膚白凈,微胖,相貌顯得嚴肅,這樣人一般處事較為冷靜。

其實這是未來嶽父安排過來的人,想必能力不會太差。讓他興奮的是,劉柊宇對他將雷州府打造成新的棉織中心很是認可,表示會全力配合工作。

電白縣是本次巡察的最後一站,原以為林晧然會返回雷州城。只是讓他意外的是,他卻選擇繼續東行,向著廣州府而去。

時間悄然來到了十一月,北京城迎來了一場大雪。

雪花如鵝毛般,從天空沸沸揚揚地飄落下來,將這座古城鋪上厚實的白棉被。在城中百姓一番打掃後,清理出一條條筆直的道路,供著馬車、轎子和行人通往。

哪怕寒冷刺骨,但北京城卻熱鬧不減,酒樓、青樓和會館的歡笑聲不絕於耳。各省的應考舉人紛紛來京,這些人有地位又有錢,自然是設法尋著樂子。

只是跟著往屆有所不同,以往大家都熱衷於各種文會上的新作,但如今的關注焦點卻是《談古論今》。現在你手裏頭若沒有一本最新的《談古論今》,你可能都要被大家所鄙視了。

在《談古論今》的征稿中,這些應試的舉人亦是絞盡腦汁,希望文章能夠刊登在《談古論今》上,在揚名的同時亦希望得到大人物的青睞。

像蔡茂春的那篇《論兵道》見刊後,聲名當即大漲,而後被兵部右侍郎請到了府中。聽說兵部侍郎有意招蔡茂春為婿,要將那位貌美如花的小女兒許配於他,當真是羨煞旁人。

正是在大家的追捧之下,《談古論今》單期最高銷量直奔著二十萬冊而去,僅次於四書五經。

翰林院是清水衙門,恐怕已經是過去式了。

每到了放衙時分,一頂頂轎子便侯在門外,將這修檢廳的窮翰林們一一接走。因為這些翰林雖然沒有定奪之權,但卻擁有著舉薦之權。

每省赴考的舉人都有數百,起碼有半數的舉人遞交了文章。

面對著如此龐大的文稿量,固而翰林院的修檢廳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普通的翰林將文章推薦上來,等同於同考官;徐渭等三人進行篩選,等同於副主考官;選出的文章交給禮部尚書吳山,等同於主考官。

翰林無疑是天底下最優秀的讀書人,又在翰林院繼續深造,哪怕他們不是絕對的權威性,但亦比文會那些相互吹捧的人要強得多,故而輕松地成為了士林最有權威的評分機構。

吳山一大早便出現在翰林院中,讓著屬吏泡了參茶,便坐在正堂中慢悠悠地喝了起來。他喝得很慢很斯文,哪怕潑茶的動作亦很考察,斷然不會出現潑落茶水的情況。

雅,是一種情操,亦是大明讀書人的一種驕傲。哪怕是蒙古的貴族,他們亦只懂得大碗喝酒和大口吃肉,根本不曉得雅的妙處。

只是讓他無奈的是,這些粗魯的蠻夷卻讓到大明岌岌可危。這東南倭寇剛消停,蒙古騎兵又南下,簡直將大明當成他們的糧倉。

現如今,朝廷的大臣似乎都麻木了,或者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

他倒是還能保持著憤怒,甚至希望能夠重震大明軍威,但他仍舊是禮部尚書,看似風光無限,但卻沒有一點實權。

“學生見過老師!”

徐渭的體形顯胖,但卻更怕冷,故而裏面穿得厚實,來到堂中恭敬地朝著吳山行禮道。

吳山打量著眼睛帶著些許血絲的徐渭,微微地點了點頭道:“文章挑出來了?”

“是的,都在這裏,請老師定奪!”徐渭將文章呈上來,恭敬地說道。

挑燈審稿,這是林晧然先前不得已之舉,但如今卻成為了慣例。徐渭這些人昨晚留宿於翰林院,為著定稿做最後的努力,然後將挑選出來的文章一大早呈交給吳山。

“嗯!”吳山輕輕點了點頭,便是開始審視文章。

這次的征文又繞回到漕弊這個老生長談的問題上來了,雖然給事中許從龍於年初就上疏條議漕規,亦得到了戶部的高度重視,但至今戶部都沒有拿出可行的方案。

原戶部尚書方鈍和現任戶部尚書賈應春都派了戶部官員對漕運衙門的貪墨情況,進行了細致的調查,倒是查處了幾名官員。

只是運輸的成本卻仍舊居高不下,運輸的成本在八成以上。

每年維護大運河要投入數十萬兩,船廠生產的船經不起風浪,收取“給水錢”的河閘卻越來越多,運河的問題其實沒有得到解決。

亦是如此,吳山選取了漕弊這個題目。

倒不是真希望能從中尋到真正的解決之法,而是希望能借著《談古論今》給那些人再施予壓力,讓他們的吃相不至於太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