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說到農桑, 穆二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做詩文功課的時候,背過唐玄宗的一句詩, 叫‘宣風問耆艾,敦俗勸耕桑’。

農桑大興之後, 百姓的生活必然富足。

而《論語》中有言語:既庶富之, 既富教之。《春秋繁露》又曰:治民者,先富之,而教之。

理清楚了先後順序,於是穆二胖提筆寫到:農, 天下之本也。凡治國之道, 必先富民……

說清楚了農桑的重要性後,便該提出對策了。

穆二胖擱了筆,搔了搔頭,開始細想。

興農桑, 最直接的辦法, 當然是輕賦稅。

但是賦稅是朝廷的直接收入,國庫現在是怎麽個情況, 他這種小地方出身的貢士還真不了解。

萬一現在國庫正空虛著,皇帝正為這個事兒發愁呢,他上來就提議砍掉朝廷的稅收, 肯定不對胃口嘛!

他思考搔頭的習慣還未更改過來, 不過到底在禦前, 不能把頭發搔亂, 便改為揉搓額頭的發際線。

也就這會兒思考的時候, 那道若有似乎的視線又落在他身上了。

穆二胖依舊沒去管, 只兀自思考自己的。

而此時能在這大殿之上, 還能閑適地四處亂看的,當然只有坐在最上首的熙和帝了。

他是這科舉最後一場的主考官,雖說九五之尊,其實這會子做點自己的事兒或者發會兒呆、坐夠了時辰直接離場也無甚,自有下頭的人代他監考。

但他確實對這繼位以來的第二場科舉大考重視的很,此時便已經開始用眼神打量這些應考的貢生。

尤其他還記得會試中排在前四的、那同府而出的四人,因此更是不由多看了他們幾眼。

看過之後,熙和帝還挺滿意的,倒不是說他這當皇帝的還顏控,希望臣子長得好看,而是滿意他們的年紀——看著都是朝氣蓬勃的少年人,最大的也就二十出頭的模樣。

這種人才選拔上來,才能長久地為朝廷效力。而且也不會如朝中老臣那般保守。

這麽想著,熙和帝看著其中瞧著年紀最小的那個貢士,莫名覺得有些眼熟。

他日理萬機的,一下子有些想不起來,瞧過一陣後便接著批閱奏章。

後頭批閱到穆雲川呈送上來的,匯報他災情的折子,熙和帝恍然想起這小貢士像誰了。

想起來了,他再回想前後看過的貢士名單,又記起那幾個貢士裏頭確實有個姓穆的。

那就是穆雲川的弟弟了?

這麽想著,熙和帝又擡眼看向穆二胖,正好看到他擱筆。

他贊賞地想到還別說,這小貢士文質彬彬的模樣……然後他就看到穆二胖眉頭一皺,開始搔額頭了。

這怎麽說呢?反正他跟穆雲川接觸不少,從未在他臉上看到過這麽生動靈活的神情。

也難怪他前頭一時間沒把他們兄弟二人聯系起來,平心而論,他們二人的五官確實有四五分相似,但穆雲川盡管也面上帶笑,給人的感覺卻是冷峻,眼前的小貢士雖然故作嚴肅,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溫潤。

兄弟二人一冷一熱,氣質上迥然不同。

熙和帝兀自神遊天外,突然聽到一聲輕咳。

這輕咳是殿內同樣幫著主持會試的王尚書發出的。

這是在給他提醒呢,別一個勁兒盯著同一個人瞧,萬一把人盯的發揮失常了,不還是朝廷的損失嗎?

熙和帝同樣輕咳一聲,若無其事地收回了目光,接著幹自己的事兒。

而穆二胖這邊,他思考了一陣後,還是沒敢從賦稅方面大展拳腳,只略為提了一提在朝廷財政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減輕一下民賦。

寫完這個,他又結合範蠡的經濟思想,接著寫道‘勸農桑,務積谷’。

等這一塊寫完,便該寫教育了。

教化百姓的重要性從《論語》中便能引申出很多來。

而他重點寫的,是秉承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如何從無到有建設教書育人的書院。

辦好一間書院,看著不過是一件小事,教化幾十、或者上百名學生。

但《道德經》中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可見有些東西自來就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這塊兒他寫的可就順手了,到底是翠微書院的少東家,他娘下頭的二把手,幫著分擔過不少書院事務呢。

因為寫的太入神,他甚至連宮中提供的簡單飯食都沒吃,也沒發覺午飯過後,熙和帝就離開了保和殿,就一鼓作氣地在稿紙上寫完所有心中所想。

最後他數了數字數,發現超標了——前頭關於農桑的,他寫了一千字左右。

而後頭關於教育的,他則已經寫了將近三千字了。

這就需要再刪改和梳理了,穆二胖又花了一個時辰的時間,最終卡著正好二千字的標準,在試卷上謄寫上了自己的策論。

等他謄寫完畢,又再次檢查過後,時間便已經到了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