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橙姐兒番外(一)

要說起這京城底蘊最為深厚的書香世家,楊家敢認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了。

自開朝起,楊家代代都有人中進士,並入朝為官。

楊家老爺子更是帝師,當初曾親自教導啟和帝臨帖讀書。

自啟和帝登基後,他就致仕了,每日裏過著閑雲野鶴一般的生活。

不過他雖致仕,但楊家卻仍舊輝煌。

楊老爺子的子侄在二十年內連中五個進士。

這份戰績自是讓京城乃至整個大周朝的書香世家羨慕不已。

要知道如他們這樣的人家,每代能讀出來一兩個進士已實屬不錯的了,有些人家甚至兩三代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如楊家這般著實讓人眼紅。

不過楊老爺子的子侄中了進士後並沒有留在京內做官,而是外放到地方去了,也因此楊家到了楊老爺這一代並無人在京內做官。

楊老爺在地方上待了二十余年,方才因大皇子叛亂,京城內官員缺失一事回了京城。

在問過楊老爺子的意見後,楊老爺並未進人人都想進的吏部和刑部這樣的熱門地方,而是進了工部,在工部過起了渾水摸魚,不對,悠閑自在的日子。

楊老爺的家眷也跟著他一起回了京城其中就包括楊老爺引以為傲的兒子,整個楊家未來的希望楊容彥。

楊容彥今年十七歲,去歲剛剛通過了舉人考試,正回京準備進士考試。

他自幼就跟在祖父楊老爺子身邊啟蒙,直至六歲才被楊老爺子送回到父母身邊。

楊老爺子素喜這個孫子的聰穎與穩重,即便孫子去了地方上,也不放松對他課業的要求。

每旬都會寫信過去詢問楊容彥的功課,並且給予指導。

楊容彥十歲時就以案首的身份過了秀才考試,楊老爺原打算讓他再接再厲考個舉人聞名大周的。

可楊老爺子卻不願讓孫子如此張揚,他寫信給楊老爺和楊容彥,對他們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楊容彥雖有才學,卻無實際處理事務的經驗,縱是年紀輕輕考中了舉人和進士,進了官場做官,也會吃虧。

他讓楊容彥不要急著考舉人,而是趁著跟父親在地方外放的機會,到處走走,看看各地的風土人情,看看各地百姓的真實生活,了解民間疾苦。

於是楊容彥便放棄了考取進士的想法,開始隨著祖父的幕僚一起在田間地頭行走。

他跟著中原的百姓下過地,也跟著山裏的百姓進山打過獵,還跟著幕僚一起在市井間擺過攤位。

如此一兩年下來,楊容彥算是了解到百姓的生活有多麽不易了。

楊老爺子看火候到了,便又讓幕僚和家奴以及家中的子侄陪著這個孫子去各地遊學,拜訪那些名師隱士。

幾年下來,楊容彥不僅於學識上更進了一步,為人也更加穩重了。

恰逢此時太子冊立,陛下召開恩科。

楊老爺子覺得孫子已經歷練夠了,便讓楊老爺一家回了京城。

楊容彥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舉人的考試,也因此引起了啟和帝的注意。

啟和帝看到楊容彥的文章後,大為喜悅,說楊容彥的文章沒有那些花裏胡哨的東西,言語平實,見解深刻,倒比一般進士的文章寫的都要好。

啟和帝的誇贊讓楊容彥成為京城內勛貴和朝臣們注意的對象。

那些朝臣們還在想著要如何結交楊家,而那些官眷們在查清楚楊容彥的身世後,立馬動了心。

媒人們絡繹不絕的往楊家跑。

楊夫人早得了公公和夫婿的囑托,讓她不要答應那些勛貴之家的求親,只撿那身家清白,性格穩重的女孩。

也因此一大波勛貴之家的女孩被擋在了門外。

魏若原本沒把楊容彥作為女婿的候選人的,可有時凡事都抵不過趕巧這兩個字。

三月份的時候是女兒節,各家長輩都會帶著女兒們去京郊踏春。

魏若有意為女兒尋婆家,便也帶著女兒們一起去了京郊參加林安大長公主的宴會。

恰巧林安大長公主的妯娌與楊容彥的母親有親,便也遞了帖子給楊家。

楊夫人便也帶著妯娌和兒女子侄們來到了京郊。

楊家的幄帳和安國公府的幄帳原本是不在一起的,兩家孩子自也沒有碰面的機會。

偏偏橙姐兒在幄帳裏待的有些悶了,便戴著幃帽,和丫鬟一起去了河邊散步。

她沿著岸邊走了幾步路,透過岸邊的垂柳,看到對岸那一派姹紫嫣紅的美景後,便動了作畫的心思。

恰好這附近也有貴女在樹下搭了一個小幄帳,在這裏作畫。

橙姐兒便讓丫鬟們也跟著搭了個小幄帳。

她的幄帳恰好就搭在了楊容彥妹妹的幄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