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說服(第2/4頁)

其間辛苦,可以想見,江春/心下感動不已。

江家眾人忙著將他們迎進門,整治飯食,給同來的十幾名男子收拾了兩桌酒席出來,由江家幾個男人陪著吃到半夜方休。

翌日,同村與附近鄉紳,就是縣裏的縣太爺也知這位大名鼎鼎的“雲麾將軍”來了王家箐,全都提著禮來請見,就是說不上話,哪怕露個臉也是好的。

當然,也少不了縣裏弘文館眾人,風度翩翩的念章館長,笑眯眯的陳夫子,就是被“發配邊關”的古學錄也光明正大的與元芳招呼過一回。

直到初五了,江老大才騰出功夫來與王氏商量高家之事,有元芳這株“大樹”在,親兒且求了又求,王氏雖心有不快,也只得點頭應了。

用過午食,江春就與元芳,領著幾個弟弟去了蘇家塘。

今年的蘇家塘亦如往年一般,空氣裏還殘留著絲絲年味兒,小兒們穿紅戴綠在門口跳百索。乍見一群穿戴鮮亮的年輕男女進了村,都在背後問“這是上哪家去嘞”,有知曉的就悄悄說“是村尾老高家外孫,那可是定了汴京城國公爺的閨女喲,瞧瞧這氣派,就是縣太爺見了都要下跪哩!”

眾吃瓜群眾咋舌,有會討巧的小子就三兩步挨著人家院墻腳,抄小路跑到高家去報信:“高老伯,蘇奶奶,你家京裏的親戚來嘞!”

老兩口一驚,聽成是高洪家來了,忙喜得手腳顫抖,蘇外婆指著老頭子“罵”道:“力哥兒他爹家來嘞,快去將你那身補丁衣裳換了,他見著又得說你……”

那小子摸摸後腦勺,大聲糾正道:“不是,不是我洪叔!來了七個人,四個是你家王家箐的外孫,另有三個我不曉得,但裏頭沒有洪叔哩!”小子急得恨不得跺跺腳,貴客可馬上就到了。

老兩口好容易煥發的精神,又似被戳破氣的皮球,萎靡下去,高外公垂著手,低頭看自己身上的補丁衣裳,悄悄背過身去抹淚。

姚嬸從灶房探出頭來,也無奈的嘆了口氣,兩老人委實可憐。

好在沒時間給他們沮喪,江春眾人已經到了門口來,蘇外婆聽出江春聲音,又重新收拾了心情來招呼他們。年前來那一回,她只知江春定了親,翻年過去四月初八成婚,女婿據說是京內個什麽將軍,現在見那年輕人跟著春兒喚他們“外公”“外婆”,曉得就是外孫女婿了。

老人家也不太看得清,只憑直覺拉了元芳的手,在他手臂上摸了摸,曉得是個大個子,倒是欣慰著道:“好,好,來了就好,快進屋歇歇去,灶上已整治上飯食了,你們先來吃碗茶……”說著就由元芳扶著進了屋。

高外公忙進灶房去交代姚嬸,將年前舍不得吃的那條臘肉與臘魚蒸上,準備同楊叔去村口賒兩斤黃酒與豬肉來,自家隨意吃也就罷了,來人來客卻是不好再應付的。

江春曉得外公家日子愈發艱難了,年前給他們備的年貨怕都舍不得吃,還留著他們一家六口“回娘家”哩,忙給文哥兒使了個眼色,追上外公一同去買肉,心內愈發打定主意要接了他們進京去。

“你叫元芳可是?”蘇外婆捏著元芳的手問話,因眼神不好,也看不清孫女婿身上氣場,倒是絲毫不怯場,似普通祖孫一般有問有答。

諸如“家中幾口人,都是做甚營生的”“爹娘身子可還好,怕是年紀不大吧”“孩子多大了,可讀書了”……的問題問了一堆,聽元芳全都一五一十極有耐心的答了,老人家又問他“現今做甚,每月上幾日工,得多少工錢”的問題來。

江春/心內暖暖的,老人家也未出過門,見識的極限也不過是做賬房的舅舅罷了,哪裏曉得正經朝廷命官是“當值”,而不是“上工”,是領“俸祿”,而非“工錢”……她這般既老實巴交又“世故”的問法,江春真是又暖又好笑,只覺著這樣的外婆,比王氏還令她暖心。

竇元芳面對老人,倒是難得的好脾氣,都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一一答了,還問他們在家都做些甚,冬日炭火可夠,糧食可夠吃,年怎過的家常話來。

委實一副融洽的祖孫敘話場景,高燁也端了碗茶在旁靜靜聽著。

不多時,姚嬸已勤腳快手的收拾出一桌子菜來,幾人圍坐一處吃起來。

文哥兒問“力哥兒可來信了”,老兩口倒是樂意說這個:“力哥兒臘月裏頭寫了封信回來,道他人已到了遼北,有他武師傅與師妹合著,我們也放心。”

元芳與高燁一聽,挑了挑眉,問“怎就去了遼北?力哥兒今年多大了?”

老人家嘆了口氣,將那小子不好好讀書,整日舞刀弄槍“不學好”的事數落了一遍,十歲不到就盼著去戰場“立功”之事也說了。竇元芳與高燁是真正經歷過搏殺場上刀槍無眼的,心內嘆了口氣,只當他小孩子家家說意氣話,曉得厲害後總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