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趙旸跟蘇軾他們說了不少關於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事情, 聽得他們目瞪口呆。

這些年來,他們忙著讀書, 忙著考科舉,對軍事不太了解。如今,聽趙旸說了不少關於西夏和遼國的事情,才發現大宋並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麽平安無事。

趙旸又跟蘇轍他們說了不少關於西夏和遼國在北境做的殘忍事情,聽得他們火冒三丈,讓趙旸務必要把燕雲十六州收回來。

跟他們說完收復燕雲十六州一事,趙旸又跟他們說起科舉改革一事。

今日的早朝上, 宋仁宗已經下旨改革科舉制度, 趙旸現在告訴蘇軾他們, 不算是泄露朝中機密。

趙旸非常詳細地跟沈括他們說了說新科舉的流程和規則。沈括他們聽了後, 第一反應就是慶幸他們今年殿試考中了進士。如果沒有考中, 明年就要考新科舉。

新科舉這麽嚴,又這麽難, 他們不一定能考中。

不過, 話說回來, 新科舉真的非常好。

蘇軾擡手輕輕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心有余悸地說道:“幸好我今年考中了殿試的狀元,不然明年參加新科舉, 只怕我連秀才都考不中。”

蘇轍也是一副“劫後余生”的模樣:“幸好我今年考中了殿試的榜眼。”

沈括也非常慶幸:“幸好我今年殿試考中了進士。”

趙旸被他們三人這副慶幸的模樣逗樂了:“你們就算參加明年的新科舉, 還是會考中進士, ”

“那可不一定。”蘇軾想到什麽, 疑惑地問道,“朝廷為什麽要改革科舉, 畢竟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現在的科舉制度相對而言有些簡單了, 而且每年錄取的人數實在是太多。”據說, 宋朝科舉錄取的人數是唐朝的好幾十倍,甚至幾百幾千倍。“這就導致出現了冗官的情況,也給朝廷帶了很大的負擔。這些官員中,渾說摸魚或者混吃等死的人非常多,他們完全不幹實事,不造福百姓,所以科舉必須改革,錄取的人數必須減少。“

蘇轍他們覺得趙旸說的很對,點點頭說道:“福慧,你說的很對。”

沈括反應很快:“這就是前段時間取消蔭補制度的原因麽。”

趙旸沒想到沈括想到了蔭補制度,送給他一個贊賞的眼神:“沒錯。冗官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每年的科舉考試錄取人數太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蔭補制度。靠父輩的蔭補進入仕途的人非常多,這些人絕大數都遊手好閑。再者,蔭補制度對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們來說不公平。”

“如果想要推行新的科舉考試,那麽首先要取消蔭補制度,這樣才公平。”

蘇轍他們一臉恍然:“原來是這樣啊。”

“對了,阿軾和阿轍你們被分到翰林院了。”趙旸笑著說,“狀元、榜眼、探花一直以來都是被分到翰林院。雖然你們的官職很小,但是翰林院有很多藏書,還有很多孤本,你們可不要錯過啊。”

一聽這話,蘇軾和蘇轍的雙眼頓時冒起綠光來。

“那真是太好了。”

“不過,你們平日的工作會很無聊,甚至枯燥,你們可得熬住啊。”趙旸認真地交代,“你們只要在翰林院熬個兩三年就會升職,不過那個時候你們會被派到其他地方任職,你們要做好心理準備。”

蘇軾兄弟倆笑道:“我們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了。”說實話,他們兄弟倆倒不是太想去翰林院,而想直接去外地任職,為百姓做實事。

“沈大哥,我安排你去工部了。”趙旸說道,“我知道你想學一些技術,工部適合你。”

這個安排安到沈括的心坎裏了,他一臉感激地說道:“福慧,謝謝你。”

“沈大哥,其實我覺得皇城司的工匠部更適合你,不過你正兒八經地考中進士,如果安排你去皇城司,就太對不起你了,所以我就安排你去了工部。”其實,工部的工匠們不如皇城司的。“不過,你可以去皇城司的工匠部學習,不知道你願不願意?”

“我願意,我非常願意!”沈括是知道皇城司是做什麽的,但是他並不在意。他相信趙旸的判斷。

趙旸從懷裏掏出一枚令牌遞給沈括,“這是皇城司的令牌,你拿著它就可以進入皇城司,但是你只能去皇城司的工匠部,去不了其他地方。”

沈括如獲至寶地收下令牌。他低頭仔細地看了看手中的令牌,發現非常普通,正反兩面雕刻著“皇城司”三個字。在這三個字旁邊,雕刻著藤蔓。是什麽藤蔓,他沒有看出來。

“你放心,我會收好這枚令牌。”

“皇城司的工匠們樣樣精通,不會讓你失望的。”

沈括聽到這話,心裏登時充滿了期待。

“那我一定要和他們多學習學習。”

接下來,趙旸跟沈括說了說工部的情況。

工部是六部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個部。跟其他部相比,工部可以說是沒錢沒權沒勢,還經常被看不起,被欺負。不過,工部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勾心鬥角少一些。工部的人絕大數都是搞技術的,相當於後世的工科男。他們大多數把心思撲在技術上,沒有時間也沒有那個腦子去爭權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