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汴京城外的田間, 宋仁宗和曹皇後帶著滿朝的大臣們,還有太學的學子們插秧。

宋仁宗和曹皇後插秧的動作非常熟練,並且非常標準, 畢竟他們每年春耕都會來下田插秧。

見有些大臣插秧插的不好, 宋仁宗和曹皇後會毫不客氣地把他們訓斥一頓,讓他們好好地插。

插秧插的好不好關乎著收成, 一點都不能馬虎。

太學的學子們有不少是不屑做農事, 覺得他們是讀書人,怎麽能下田插秧, 但是當他們見到高高在上的官家和皇後娘娘穿著麻布衣服,弓|著|腰認認真真地插秧,他們心裏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蘇軾和蘇轍兄弟倆從來沒有在家下過田插過秧, 也沒有種過菜。但是, 自從上了太學, 他們就開始學習種地種菜。

在太學裏種地種菜的時候, 他們發現平時經常吃的菜種起來居然這麽辛苦。不僅如此, 還非常不簡單。

雖然《憫農》裏說粒粒皆辛苦,但是他們並沒有體驗過,並不知道到底有多辛苦, 但是自從種地種菜後, 他們終於體會到。

原本以為種地種菜已經很辛苦了, 沒想到下田插秧更辛苦。

蘇軾和蘇轍倆,一邊非常認真地插秧, 一邊小聲地討論著:“哥, 我現在終於體會到《憫農》裏的辛苦了。”

“這才只是辛苦中的一小部分。”弓|著腰弓了一會兒, 蘇軾有些受不了了, 站起身捶了捶自己的腰, “等插好秧苗,農民們還要除草、除蟲。還要灌水,不能讓秧苗被幹死。等稻穗成熟,還要割稻子。等割好,還要打稻子,非常的辛苦。”

蘇轍感嘆道:“農民真的太辛苦了。”

“是啊,太辛苦了。”蘇軾感嘆道,“我現在終於明白太子殿下為什麽要我們種地,是為了讓我們理解農民的辛苦和不易。”

“太子殿下才六歲怎麽這麽了解農民的不易?”蘇轍壓低聲音問道,“怎麽太子殿下沒來春耕?”

“聽說太子殿下在東宮裏種了一塊地,種了不少菜。”蘇軾也是聽同窗說的,“太子殿下身份高貴,卻身體力行地種地,為了就是給我們做榜樣,讓我們了解農民的不易,這樣我們以後才能更好地為百姓做事。”

“哥,我以前覺得讀書考科舉是為了光宗耀祖,是為了做官,並沒有把造福百姓放在首位。”說到這裏,蘇轍很是羞愧,“可如今,我認為我們讀書參加科舉,應該是為了朝廷效力,為百姓造福。”

蘇軾聽到弟弟這番話,神色非常欣慰:“阿轍,你能這麽想太好了。”說完,他悄悄地嘆了口氣,“我以前的想法和你一樣,但是上了太學後,我也覺得我們讀書就應該是為了百姓。”

“哥,我們以後要更好的讀書,更好地了解民生,這樣以後考中了,才能更好地為百姓做事。”

蘇軾用力地點了下頭:“你說的沒錯。”

“哥,你說太子殿下為什麽沒來?”蘇轍對太子殿下非常好奇,很想見一見聰慧的太子殿下。

蘇軾想了想說:“應該是太子殿下太小了,所以官家和皇後娘娘沒有帶來吧。”

“真是可惜,沒有見到太子殿下。”蘇轍感慨道,“太子殿下才六歲就深知百姓的不易,讓我們這些學子學習了解民生。太子殿下小小年紀就心懷百姓,而我們……跟太子殿下相比,我們真的太慚愧了。”

“我們現在還來得及。”蘇軾笑道,“我們將來會有一個心懷百姓,關心百姓的官家,這是我們的福氣。”

蘇轍點點頭說:“哥,我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讀書。”

“嗯。”

“哥,我們來汴京讀太學是對的!”蘇轍非常慶幸他們當初決定來汴京考太學。

“多虧了福慧一直勸我們考太學。”

“哥,福慧是曹家的孩子,他怎麽沒來啊。”

“福慧太小了。”

“說起來,福慧跟太子殿下一樣大,他們又是表兄弟,福慧一定見過太子殿下。”蘇轍說到這裏,一雙眼頓時變得晶亮。

“自然見過,說不定福慧還是太子殿下的伴讀。”蘇軾言道,“不過,福慧沒有告知我們他的身份,我們就當做什麽都不知道吧。”

“哥,福慧為什麽向我們隱瞞他的身份啊?”

“怕我們得知他的身份,就會跟他疏遠吧。”蘇軾又站直身子,伸手捶了捶自己的腰。

像他這樣時不時捶腰的人很多。滿朝的大臣,大多數年紀都非常大,長時間彎|著腰,他們疼的有些受不了,只能站起身緩一緩。

宋仁宗和曹皇後沒有休息,大臣們也不敢休息。

插秧插到申時才結束,等宋仁宗他們回到別院,已經天黑了。

雖然只是插了半天的秧,但是對平日裏不怎麽幹活的大臣們說,真的太累了。好在回到別院,就能休息。

宋仁宗和曹皇後也非常累,回到別院就各自用膳,沒有和大臣們一起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