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第3/4頁)

很有軍區特色了。

隨著兒子們的開學,項小羽也重新返回了學校,一邊上課一邊寫畢業論文。

這幾天下午沒課,她就跑去小學偷看兒子們上課。

今天跟她一起來的,還有對孫子們不放心的孟團長。

項小羽已經來過好幾次了,跟門衛打聲招呼,就帶著婆婆輕車熟路地找到一年二班的教室,透過後門的透視窗向裏面張望。

二班的班主任是個很溫柔的年輕女老師,項小羽觀察了兩次,發現李老師對小學生們非常有耐心,對付小孩很有一套。

唱歌、講故事、做遊戲,花樣百出,特別能激發孩子們上學的興趣,課堂上少有溜號的。

這會兒李老師正帶著孩子們在教室裏唱兒歌,順便訓練坐姿。

吉安和延安並沒坐在一起,他們都有各自的小同桌,兩人都背著手,端正地坐在椅子裏。

不過,項小羽還是眼尖地發現,延安藏在課桌下面的腿,一直在不老實地晃來晃去。

李老師一面教兒歌,一面糾正小朋友的坐姿。

然後將吉安和延安這一排的五個小同學喊到講台上表演,並且請其他小朋友評論一下,誰講得好,站得正,會行禮。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個阿姨來摘果,七個籃子手中提。七個果子擺七樣,蘋果、桃子、杏兒、柿子、李子、栗子、梨!”

吉安和延安自以為站得很正,可是從婆媳倆的方向看過去,他倆就是挺胸撅屁股的。

李老師顯然也發現了這一點,趁著他們唱兒歌的時候,用教鞭在他倆的屁股上點了點,示意他們收收屁股。

項小羽捂著嘴,險些笑得背過氣去。

孟玉裁也好笑地問:“這個兒歌他們不是在幼兒園學過麽,怎麽上了小學還在學這個?”

“班裏還有幾個剛來隨軍的小孩,大家的水平不一樣,李老師還得照顧新來的。”項小羽跟班主任交流過好幾次了,“這段時間就是讓他們學規矩,適應學校環境的。以前在幼兒園,一節課只有三十分鐘,現在一節課變成了四十分鐘,得先保證孩子們能坐得住。”

“咱家孩子適應得還不錯。”

這就是雙胞胎的好處了,小哥倆從小到大都在一起,無論做什麽都有另一個人陪著。

所以,即便是來了新環境上學,兩人也適應良好,反正還有兄弟陪著呢。

兒子們習慣了新的學習環境,項小羽總算能放心了。

這學期是77級大學生在校的最後一學期,82年1月份,他們就要離校了。

除了畢業論文,學生們最擔心的就是畢業分配問題。

新聞系的學生已經參加了兩次實習,未來的大致就業方向都已經定下來了。

像是項小羽,學校給她安排的兩次實習都在廣播電台,廖習蘭兩次實習都在報社,那麽基本就可以確定了,她們畢業以後,一個去廣電,一個去報社。

但是方向定了,具體城市和單位卻定不下來。

廖習蘭對此十分糾結:“我爹媽孩子都在西北呢,要是把我留在了這裏,以後想見孩子一面都不容易。實在不行,我還是跟負責分配的老師提一下,給我安排回老家吧。”

“你快別傻了,”楊一聞言趕緊勸阻,“大家為了一個大城市的工作名額,簡直要擠破頭!咱們本來就是學新聞的,這點敏感性應該是有的吧?改革開放好幾年了,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發展顯然要比內陸發展速度快。北京上海的報社,跟你們老家的報社能一樣嗎?”

項小羽透露道:“溫老師說,咱們系今年的分配去向是二三級省市和三十六個部委。北京上海恐怕沒機會。”

“我昨天聽到的說法是向大城市輸送新聞人才啊!”楊一收起飯盒說,“我得再去打聽打聽。不過甭管分配方案是怎麽定的,班長,你可千萬別主動申請回老家,只要你申請了,學校肯定讓你回去。”

廖習蘭當然也不想回老家,一旦回了老家,她在大學裏積攢的這些人脈就算白費了。

但她愛人當初考上的是老家的大專,畢業以後多半是要留在老家的。

夫妻倆上學的時候分居也就算了,畢業以後再長期分居的話,這個家還要不要了?

“你讓姐夫想辦法分配來咱們這邊唄。”項小羽也勸,“對於已婚大學生,畢業分配時,學校可以根據配偶的工作地點適當照顧。咱們這裏雖然沒有廣東上海發展得快,但好歹也是個沿海地區。我看你還是盡量留在這裏吧,即便姐夫沒能分過來,你在這邊幹上一兩年,想要調回老家也不是難事。但是等你回了老家,再想調出來就難了。”

廖習蘭接受了朋友們的建議,回去寫信跟男人商量畢業分配的方案。

直到十一月中旬,學校開始組織畢業生體檢的時候,她才收到老家的來信,她愛人在學校裏找了關系,已經申請來這邊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