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 現實逼的方辰不得不這麽做(第3/3頁)

在這個接近21世紀的時候,讓華夏這片近乎芯片荒漠的地方,開放出一個名為世界一流芯片企業的繁花來。

而並不是,之前他所想象的芯片廠,晶圓制造。

說實話,直覺告訴他,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們最後所面臨的結局,大概率只能是失敗!

但不知怎麽的,他卻有種不由自主,想要投身於方辰身邊,投身於這個偉大的事業中,為這偉大的事業努力奮鬥,哪怕粉身碎骨也百死不悔!

“所以說,一千億其實真的不多,甚至說白了,這一千億就是給你們燒的,希望你們能在燒完這一千億之前,讓咱們自己的芯片不說有一定的競爭能力,最起碼能用吧。”方辰有些無奈地說道。

芯片行業著實是個令人頭疼的行業,頭疼到,連華夏在科研攻關上的大殺器,都與之無效的地步。

華夏有一種獨特的產學研模式,叫做集中力量幹大事,也就是說通過運動式的集中攻關,來突破某一項技術。

這種方式在不考慮成本和良率的軍工領域內是有效的,兩彈一星,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科研領域的成果就是這麽誕生的。

但在產業化和民用化方面,基本上是死路一條。

時至今日,華夏集成電路學界領很多“達到國際水平”的成果,只具備“展示和驗收”功能。

一經專家評審會通過,就束之高閣生銹落灰,極少走向市場。

原因無他,成本太高,不具備市場競爭能力。

沒辦法,造原子彈,可以不計成本,但造芯片能嗎?

而且這樣的道理,上可以應用到航空發動機,下可以應用到圓珠筆頭。

也就是民用技術,不但要解決有沒有,好不好用這兩關,還要解決成本能不能比人家低,具有市場競爭力這一關。

這在西方國家已經占據先發優勢的情況下,想要做到,那就太難太難了。

畢竟這世界的法則一項就是如此,便宜貨有,好貨也有,可這又便宜又好的貨,卻是沒有的。

“這個您多慮了,我反而還能更有信心一些,沒見首鋼投了五十個億做芯片,現在不也做成了,我們沒道理,比他們更差。”張如京信心十足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