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縣城見聞(第3/5頁)

他踏進豆坊,並沒有人招呼他。

這會兒正是飯點前,是客人買東西的高峰期,雖然散客和批發客人是分開的,但還是有不少散客因為好奇豆坊所以特地來這邊賣豆腐,秦嬸一家忙得不行,一般沒什麽精力照顧客人。

現在秦嬸家已經同往日很不一樣了,這邊地廣人稀,陸家村村人基本上院子都不小,還有些人去其他地方討生活後就把這邊房子托給陸村長賣了,正好秦嬸邊就有一家,他們經過商量後把這間房子從陸村長那裏買過來,一家人搬去那邊住,從此豆坊和生活徹底分開。

他家房子本身就不小,從前還有空余叫秦嬸種蔥,所以現在生意徹底鋪開也不顯得局促,甚至還有特地招呼客人的小堂屋。

白巡在人群中來回穿梭,除了不讓人進去的地方,算是徹底摸清了整座豆坊的構造,他還看了一會兒秦嬸他們買賣,他現在知道了外面掛的那種長條狀的東西叫做“腐竹”。

秦嬸一家人都沒顧上理他,這段時間隨著豆城名字傳出去的也有豆坊,像白巡這樣在豆坊閑逛又什麽都不買的一天沒有十幾也有幾個,反正不能讓外人看的地方是關了門的,他們隨便逛就是。

白巡出了豆坊,找了一條人跡罕至的小路,用幾個月前他的好朋友卓儀趕路那種速度,在夕陽到來前踏入了縣城。

這個點多是從縣城出來的,白巡很幸運沒有被堵在門口。他順著人群走到人最多的地方,幾乎一到了街口,他就聞到了各種各樣從未聞過的香味……和臭味。

現在這條街已經不是一條“街”了,因為每天都有不同新商家出現,導致這條街的長度竟然超過了整個縣城的三分之一。這樣多的商家自然不會都是豆腐和吃食,在這街上逛上一圈,“衣食住行”所需的東西買全是沒什麽問題的。

不過最熱鬧的還是這一段特意拓寬了街道、第一個出現的“美食街”。

“烤豆皮!又香又麻的烤豆皮……”

“熱圓子,熱圓子湯……當日做出當日賣!”

“羊湯,羊湯!天冷的羊湯最好,來一碗羊湯咯——”

白巡在街口就差點被堵住,因為街口的烤豆皮實在過於火爆,排隊的人從攤子口擠到了路中間,行人也不因此生氣,擠過去的時候還探頭探腦看攤子上賣什麽,甚至有沒吃過的人看排隊人多也跟著排在後面。

白巡就是其中一員,他本是來查探的,不知怎麽聞見這味道也跟著排起隊。

炭火在陶爐中燃燒,穿著竹簽的豆幹一次次翻轉、抹油、再翻轉,油滴落在火焰中濺起火花和煙氣,再由穿著薄衫的店家扯著嗓子叫喊一句“豆幹好咯——”就是這條街道給人的印象。煩人的喧囂成為熱鬧的一部份,嘈雜的人聲似乎也不叫人討厭了。

又一批豆幹被穿了簽子放到陶爐上,店家手上耐心重復著剛剛的動作,直到淺色的油泡帶著焦黃的痕跡出現在豆幹表面,拿竹夾把它夾起,在裏面撒上蔥花、鹹菜末等等東西再像折紙一樣把它對折穿上簽子,薄薄一張豆幹就鼓鼓囊囊地夾上了餡料。

最後撒些花椒粉、鹽等調料,一份沒有辣椒的烤豆幹就做好了。

就這樣看著店家熟練的動作,白巡耐心的等待著。因為是一批一批制作,所以速度並不慢,白巡只等了一會兒就拿到了屬於自己的烤豆幹。

他端著竹編成的小碟子,護著豆幹靠著練武的結實身體從人群中擠出來。這樣多的人,在不傷人、不叫人發現的情況下武藝再怎麽好也使不出來。

白巡不喜歡當街吃東西,所以他坐在賣熱圓子的小攤上點了一份熱圓子。

圓子用的是這邊少有的糯米粉,隨著來縣城的商客增加,這類賣外地食物的攤子也多起來,這個鋪子原先的店家也是賣飲子的,後來因為壞了的飲子和好飲子摻著賣,有食客因此腹痛到醫館去了,官府查出來後把老板抓了起來,他家鋪子也做不下去,倒是叫賣熱圓子的撿了個便宜。

白巡吃了一口烤豆幹,烤到微微脆硬的外殼混雜著明顯能感覺到的調料顆粒,透露著火焰炭烤這種最樸實的烹飪方法一樣的粗獷,內部柔軟的豆幹包裹著各式菜末就是完全不同於粗獷外表的細膩心思。

不愧是這條街生意最好的攤子,舌頭靈敏的白巡甚至在鹹菜碎末中嘗到幾樣鹹菜的味道,有的帶來辛辣,有的鹹香可口,有的脆中帶苦……它們結合在一起就是一種復雜多變、味道多樣的內餡。

這不是陸蕓花教給店家的最初版本,而是店家憑借著食客們的評價、自己嘗試研究等等方式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做出來的、最符合這裏人們口味的內餡。

有的店會把壞掉的食物和好的食物混著賣,有的店會在實踐中不停地改善配方,結果如何呢?回頭客的人數是不會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