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四章 李汾陽自尋死路

進入四月之後,朝野內外就開始進入了備戰模式。

隨著五月初監國長公主虞紅裳明發詔書,拜李軒為‘征北大將軍’,出掌蒙兀方向所有軍務與戰事。整個北方的京營與衛所,都開始聞風而動。

五月二十五日,神機營十三萬人,十團營十二萬人,五軍營六萬人,北直隸與薊州衛所九萬精銳步軍,都陸續開入到了宣府前線。

這四十萬人,除了神機營與十團營一部是全火槍部隊之外,其余諸部也全員裝備了神器盟改良後的舊式鳥槍。

薊州鎮,北直隸,山東都指揮使司,遼東都指揮使司的所有騎軍,也都在往宣府集結。不但總數達到了十五萬騎,且都是一人雙馬。

去年宣府的那場大勝,極大的改善了大晉的戰馬存欄量。

李軒又在春季農忙之後,大起三十五萬民夫,用於保障後勤。

除此之外,朝廷還從投效大晉的草原部族中,征發了十二萬騎軍,使得騎兵的總量達到了二十七萬。

運河沿線則是漕船如雲,大量的糧草源源不斷被送入到宣府鎮與大同鎮。

此時朝廷還在負擔著西安方向,一場規模超過百萬人的大型戰事。

如果換在往年,朝廷的財政早就崩潰。

可今年由於新幣發行,朝廷哪怕是同時供應著兩個方向的戰事,財力依然綽綽有余。

工部的鑄幣監每天都可印制價值數十萬兩的銀元與鋁錢,它們被源源不斷的運往南方,換取大軍所需的糧食。

朝廷的常平倉與義倉,自然是拿不出這麽多糧食的,可各地的地主豪強卻有。

土木堡戰後十數年,大晉絕大多數地方都是風調雨順。這些地主豪強無論哪家都有著兼年之儲,糧倉滿溢。

原本維新元年五月之後,湖廣等地第二次欠收已成定局。各地糧商與豪強,都已摩拳擦掌的囤積居奇,意圖借糧荒之季大賺一筆,或是擴張產業。

可也就是從這個月開始,大量的‘汾陽薯’與‘冠軍薯’被朝廷投入市面。

各地官府以低得讓人發指的價格,直接從百姓手中直接換取米麥。

除了冠軍薯每日限量之外,那汾陽薯簡直是源源不斷,毫無止境。

這種別名土豆的東西雖然口感不佳,卻足以飽腹。

而按照官方制定的售價,一石稻米就足以換取十石汾陽薯。

對於那些升鬥小民而言,是寧願每日三餐都用土豆頂餓,也不會接受豪商地主的盤剝。

何況換來之後,還可以在自家種植。

所以湖廣與江南這兩大產糧地的糧價,在大規模災荒之後,竟然不升反降。

一些已經意識到不妙的地方豪強,都紛紛將手中的糧食甩賣給了朝廷。

雖然這些糧食的價格會略低於市價,可至少能保證他們的收益。

江南一帶只要是有識之士,都意識到未來數月糧價可能崩盤,這糧食還是早售早好。

由此之故,朝廷在供應著陜西方向的戰事之余,還能將長城沿線的糧倉都堆得滿滿當當。

與此同時,工部的軍器監,內官監的內兵杖局,也在緊鑼密鼓的打造著左輪槍。

僅以人力來說,這兩家的人力資源其實遠勝神器盟,僅是兩家記錄在冊的匠戶,就達到二十萬人,分布於北京與天津二地。

雖然兩個機構平時都貪墨成風,人心散漫如同朽木,可當朝廷決心一定,又有足夠的錢糧支持,這兩家依然能爆發出驚人的產能。

從五月中旬,總數二十五萬支左輪槍就已分批送入到宣府的軍營。

李軒對這些槍支的質量問題也毫不擔憂,只因這些左輪槍最重要的‘槍管’與‘轉輪’,都是由神器盟的鋼鐵廠鑄模澆鑄而成。

軍器監與內兵杖局,主要是負責打磨,槍柄,拉膛線,安裝燧石與組裝部分,還有刻制符文。

所以這些槍再怎麽質量低劣,也不至於到炸膛的地步。

且這次有少傅於傑親自監督,軍器監與內兵杖局的那些人再怎麽混賬,也不敢在這筆左輪訂單中上下其手。

李軒也試了幾把左輪槍,質量都很不錯。

除此之外,軍器監與內兵杖局甚至還有余力,借助神器盟提供的鋼板,制作了大量人力與牛馬拉拽的偏廂車。

六月初三,李軒正式出發北上,率領他的親衛營北上宣府。

而就在他臨出發的這一天,少司命源太微找上了門。

在修養了大半年之後,源太微的傷勢雖然沒好轉多少,可氣色已不像是之前那麽難看。

只是這位與李軒見面之後,卻是一副期期艾艾,難以啟齒的神色。

李軒則是一副親切而又惑然的神色看著她:“少司命是有什麽事嗎?盡管開口便是。”

此時他身邊充當侍衛的凰君,只看了少司命一眼,就忖道這表情我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