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敵襲

黃立極站在原地,竟是一言不發。

大有一副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的心態。

天啟皇帝見他像木樁子一樣,於是道:“黃卿家,為何不言?”

黃立極心裏已經大倒苦水。

又來了。

其實他也清楚,這事兒很不好表態。

事實上,他對王文君素來也沒有什麽好感。

畢竟他黃立極也是清流的受害者,可他畢竟是文臣之首,百官都認為王文君氣度非凡。倘若他跟著張靜一狠狠踩上王文君一腳,勢必要被人扣一個逢迎諂媚天子,與張靜一沆瀣一氣的罪名。

可若是他站在這楊景辰的一邊……又難免和張靜一站到了對立面。

他沒事去招惹張靜一做什麽?

陛下問他怎麽看待此事,其實就是陛下心裏已有了成見,十有八九,這陛下和張靜一是一夥的,就等著他表態呢。

這個時候,少不得就要展現出廝混了這麽多年的首輔本領了。

所謂既要……又要……還要……

深吸一口氣,黃立極穩了穩心態,便道:“王文君在鎮江的種種事跡,臣也略有耳聞,只是鎮江距離京城畢竟千裏迢迢,王文君舉止,到底出於什麽本意,臣卻無法猜度。不過……臣倒以為,是非曲直,現在難有公論,只是陛下已敕他為督師,倘若輕易更替,一方面……臣怕百官見疑,軍民士氣大泄。這其二,便是臨陣換將,實為不詳。所以,臣的意思是……此事……且先觀望,再做定論。”

這番話,居然很有效果。

天啟皇帝心裏想,這黃公看來也是不喜王文君的,不過是擔心朕換將,引發種種風波,只是細細思來,這督師已去了數月,若是臨時換將,確實不妥。

至於那楊景辰,心裏卻只認為,朝中有人看王文君不自在,想要整他,老夫在此據理力爭,而黃公顯然也在為之抗爭,力保王文君不失督師之位。

於是天啟皇帝道:“朕只恐這樣的人貽誤軍機。”

“陛下。”楊景辰還是忍不住道:“王公行事縝密,辦事滴水不漏,他在都察院時,糾劾不法,大快人心,天下士民,無不敬仰,這樣有德之人,實乃順應軍心民意,有他坐鎮,海賊必潰。陛下用人,理當不疑。”

“何況,王公授諸官文集,討教學問,這學問,難道不都是四書五經之理,所倡導的,恰恰是仁義,所謂仁至義盡,人心所向也。”

天啟皇帝只聽的頭大,不喜道:“好了,好了,不過朕還是要下一道旨,申飭他一番,黃卿親自來擬寫旨意,教他安心用命,不可惰怠。”

這算是找回了一點面子,不過此時確實不宜換將。

只是這種申飭,某種程度卻是風向,難免讓人心寒。

楊景辰不禁道:“陛下,臣……以為如此也不可。若是下旨申飭,不免寒了將士們的心,何況臣這裏,也看過從鎮江往來的奏報,王公既有雅興,卻並沒有荒廢軍務,六省諸官,都是對他心服口服的,大家盡心竭力,加固海防,籌措錢糧,資助軍務。而各處備海衛,也都用紀效新書之法,勤加操練,這一個個的,枕戈待旦,六省文武上下,都無怨言,而朝廷卻何以這般無端加罪呢?”

天啟皇帝卻是不想繼續為這個問題糾纏下去了,便板著臉道:“卿等告退吧。”

直接將這眾臣都打發走後,天啟皇帝不禁惱火,便對特意留下來的張靜一道:“張卿,早就和你說,這個督師你來做的,不然又哪裏有這麽多的麻煩?那王文君在朝中的聲譽這麽高,他做什麽,都無人彈劾他,都只叫好!”

天啟皇帝此時說有多氣悶就有多氣悶。

張靜一微微一笑,則是泰然自若地道:“陛下,臣倒不是想要拆台,只是覺得有些事,他做的不妥當,海防的事,臣老實說,臣確實沒有總攬六省,讓六省上下文武對臣誠服的本領,所以才辭讓了督師之位。”

對於這件事,張靜一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海防涉及到了太多的事,從練兵到糧草,再到各地的工事,還有人力的調度,以及數不清的公文,六個省、三十七個府、二百三十二個州縣啊,單單文山會海,都要將張靜一淹沒了,還能辦什麽事?

何況,這六省都是舊有的體系,那些文臣武將,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絕大多數人,都不認同他,指望讓他們死心塌地為他辦事,真靠一個督師之位,就能讓他們每一個人盡心竭力嗎?

權力既是自上而下,可同時也是自下而上的,只有下頭的人與你的價值觀相同,目標也是相同,你的命令才能準確的執行下去,如若不然,則就變成了相互推諉,變成陽奉陰違,你沒辦法時時刻刻盯著他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