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何以天下(第3/3頁)

但是並沒有什麽用,老爺子依舊我行我素,說不領情就是不領情,其中固然有楊修之死的緣故,可是不管楊修有沒有死在曹操手上,楊彪的態度都不會變。

身為弘農楊氏的年輕一輩,楊德祖被曹操忌憚才是正常。

如果是別的家族,楊老爺子的態度或許不會連坐到家中小輩身上,然而弘農楊氏的家風在那兒擺著,那是公認的德高望重忠貞清廉。

楊修自小在那種環境中長大,為人處世也能讓人一眼看出這就是弘農楊氏的作風,曹操放心他才有鬼了。

曹老板提拔寒門士子,他現在做的事情和曹老板差不多,甚至比曹老板更加過分,如今說是寒門庶族和世家大族之間的爭鬥,說到底卻是掌權者和世家大族之間的博弈,寒門力量太小,沒有掌權者的扶持,世家大族輕輕松松就能把他們摁回去。

曹操能強行壓制住世族門閥的勢力,他的繼承者卻不一定,曹老板最終沒有稱帝,可他為稱帝做的準備不少,小皇帝在他手上已經是個擺設,可這個擺設不是他說廢就能廢掉的,一旦他明目張膽的說出來,世家大族首先就會蹦出來反對。

名士大儒在戰亂中無力自保,可天下畢竟是漢室的天下,沒權不代表他們說出的話沒有影響力,世家大族掌握著儒學經典的解釋權,換句話說就是天底下所有的讀書人都會被他們的話影響,越是德高望重,說出的話就越有分量。

曹老板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一昧的殺並不管用,他可以殺掉出頭的幾個人,但是沒辦法殺掉所有的讀書人,一旦觸底反彈,只能讓世族門閥的勢力更盛,後來司馬氏統治下的天下便是如此。

正是因為想到了曹老板的前車之鑒,他回來後才會借小皇帝之手把東西送到楊彪手上,老爺子可以繼續非暴力不合作,最好和以前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求老爺子能幫忙,不添亂就好,剩下的事情他自己能解決。

他現在的處境畢竟比曹老板容易些,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都是當世舉足輕重的大世家,等他解決了袁紹那邊的威脅,再把袁氏上下整頓一遍,有一個袁氏握在手上,情況總比史上曹老板要面對的局面好。

弘農楊氏人口眾多,門生故吏同樣遍布天下,說是牽一發動全身也不為過,能不動最好不要動,最好和以前一樣什麽都不管。

原煥心中升起十二分的警惕,老爺子在鄴城閉門教小皇帝好幾年,猛不丁的把兒子弄來鄴城,一時半會兒他還真分不清是敵是友。

失策了,他原本以為老爺子至少要等到他把下一份奏疏送過去的時候才會找上門,沒想到第一份送過去就過來了,不是他說,老爺子也忒沉不住氣。

楊彪好幾年不曾歸家,也沒讓家中小輩前來鄴城探望,只偶爾有書信聯絡聊以慰藉,他覺得他現在願意讓兒子來鄴城為官已經能夠說明他的態度。

老爺子完全沒想到眼前這人已經想到了哪兒,以為自己的態度已經表示的很明顯,拿出昨天從小皇帝那兒拿來的奏疏說他的意見。

年輕人到底還是心急了些,那奏疏上有些地方看著好,其實根本不可行,人都是有私心的,水至清則無魚,不能太過想當然。

原煥略帶茫然的眨眨眼睛,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強忍激動沒有打斷楊太尉的訓誡,聽完之後才謙虛的回道,“太尉說的是,小子受教了。”

老爺子這麽掏心窩子的和他說話,應該不是來找茬的,看來他的待遇比曹老板好了不少,不錯不錯,繼續努力。

楊彪對年輕人的態度非常滿意,知錯就改善莫大焉,成大事者切忌剛愎自用,能聽得進勸就行。

非常聽得進勸的原老板將老爺子哄開心了,趁他現在心情不錯,反手拿出剛寫好的另一份奏疏送過去,“太尉看看,這些可有不妥之處。”

老人都是寶,博學多才又有理政經驗的老爺子更是無價之寶,人家主動找上門,說幾句話就把人放走豈不是太浪費。

楊彪剛誇完年輕人聽得進勸,翻開奏疏看了幾頁,眼前一黑只想把那個非要出門的自己打回去。

剛誇完他穩重他就又割人家的肉,嫌自己活的太舒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