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龍戰於野(第2/3頁)

漢中地勢險要,硬打的話可能打上七八年都不一定能打出結果,架不住張魯並不是個硬脾氣,對於一個腦子裏裝滿了怎麽投降的漢寧太守,大軍壓境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震懾。

漢中原本的縣令縣丞以及其他的官吏在他就任之後全部被廢除,只留下五鬥米道的人來處理教務,順便兼管民政,

張魯、張角、張寶、張梁……

都以教派起家,都姓張,幾個人當然有點不清不楚的關系,張角掀起黃巾大亂,張魯只是割據漢中,這樣看來是張角兄弟幾個更有本事,不過論資排輩,張魯卻是他們祖輩的嫡系。

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名叫張陵,人稱張天師,據說在益州的深山裏遇到仙人傳道,也有人說是他自己天資卓絕本人悟道,總之在他下山之後,就開始畫符念咒替人治病,教人悔過信封天神,慢慢的信徒越來越多,逐漸成為益州有名的教派。

五鬥米道最開始不叫五鬥米道,張陵張天師最開始定的正式名稱可能只有一個“道”字,只是因為後來加入的百姓必須先交五鬥米,慢慢的就被傳成了五鬥米道。

張陵為天師,張陵的兒子張衡被稱為系師,到了張衡的兒子張魯這一代則被稱為嗣師,張陵和張衡專注於“以忠孝導民”,到了張魯這一代,他們就不滿足於當個平平無奇的教派首領了。

旁系偏支張角、張寶、張梁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張魯沒有他們兄弟那麽高調,只是和劉焉聯手,借助劉焉的勢力割據漢中。

劉焉把漢中郡改成漢寧郡,張魯在劉焉的舉薦下擔任漢寧太守,兼任鎮民中郎將,對他來說,這個官職已經很高了,畢竟張魯更看重的是他五鬥米道教主的身份,治理漢中也不是靠他漢寧太守的官職。

那人在漢中自稱“師君”而不是“太守”,所謂師君,就是天師兼君主。

學道的人初稱“鬼卒”,然後升為“祭酒”,大的頭頭稱為“治頭大祭酒”,平日裏管理內務的就是那些祭酒,治下百姓說是百姓,其實已經都是五鬥米道的信眾。

張魯繼承張陵的大部分事業,教導百姓誠信不欺詐,對於生病前來求藥的百姓,先讓病人自首悔過,然後再畫符念咒,將被符咒靈化的靈水給病人喝。

原煥知道符咒不能治病,最多不過有點心理作用,想要治病還得靠吃藥,張陵張衡張魯這爺兒仨一直沒有翻車,不可能只靠運氣,估計是真的有點醫術在身上。

議政廳裏都是聰明人,略一提點就猜出了其中奧妙。

張魯沒有趁益州內亂生事當然不可能是怕了劉範,也不一定是顧及和劉焉的交情,最大的可能是怕他們家主公發難,他要是老老實實當他的漢寧太守兼鎮民中郎將,別人就沒有辦法以造反為由治他的罪,他要是殺了劉範占據益州,那才是把退路給徹底堵死。

他們家主公仁善,對主動來投的勢力以禮相待,幽州公孫瓚只是對他們示好,他們家主公就派人幫幽州解決各種問題,涼州馬騰韓遂主動投效,他們家主公也是送錢送糧,怎麽看怎麽像是人傻錢多的冤大頭。

咳咳,不能這麽說他們家主公,總歸是利大於弊,損失點錢糧來換將士們的性命很劃算。

有那麽多先例擺在前頭,張魯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怎麽樣才能活的更久,除非他覺得他能抵抗幾十萬大軍一座城一座城的攻打。

兩軍交戰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沒開始打就早早投降可以免於一死,開戰了之後、尤其是城池被對方圍住,這時候投降就是兇多吉少,能不能保住性命只看自己有沒有本事讓對方主帥舍不得殺,等到城破了再投降,額,那可能不叫投降,只能叫走投無路破罐子破摔,投不投降都只有死路一條。

漢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關中到益州必須經過漢中,他們家主公平日裏溫和仁善,但是沒有人會覺得他會止步不前,荊州、益州乃至更南方的交州一帶都要平定,一旦他們家主公將目光轉向益州,漢中必定首當其沖。

張魯占據漢中那麽久,看到大軍壓境就知道到了做選擇的時候,以他現在的反應來看,打持久戰的可能性不會太大。

“如此一來,奉先將軍又要失望了。”荀彧感慨一聲,想起還在南陽艱難度日的戲志才,沒忍住笑出了聲。

呂奉先前去南陽是為了打荊州,冀州許久沒有戰事,自從他們穩定下來之後,他們家主公就更樂意不戰而屈人之兵,除了對付黑山賊時不得不打的仗,其他時候能不出兵就盡量不出兵,呂大將軍除了練兵沒有別的事情做,早就按捺不住那顆想要四處征戰的心。

武將需要軍功來維持威望,雖然他們呂大將軍的威望已經高的不能再高,但是哪有嫌軍功多的武將,亂世正是他們出頭的時候,不趁著年輕力壯多打下幾座城池,年紀大了只能幹守城的活兒,呂大將軍可受不了這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