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眾生皆苦

蝗災剛過,秋冬必有饑荒,再加上蝗災和旱災這兄弟倆向來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不只關中,冀州豫州兗州哪個地方的人手都不夠用。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名士大儒在教化百姓的時候用處非常大,但是災後重建這種事情,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名士們還真不一定有日常奔波在外的吏卒能幹。

強行將隱居的名士官員揪出來當官只是個幌子,重要的是有足夠的人手下基層。

政策和現實不是一回事兒,地方官員的實施和百姓的配合一個都不能少,不然可能變成另一副場景,即便上面掌權者制定的政策對民有利,真正實施下去卻會變成民不聊生。

如同朝廷為了穩定糧價而設置的常平倉,在豐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以高價大量買入糧食,免得糧價太低讓百姓日子不好過,在荒年的時候再以低價把糧食賣出去,免得有商人囤貨居奇擡高糧價。

按理說常平倉是個好政策,不光能讓朝廷的官倉有足夠的糧食可以避免饑荒,還能防止谷賤傷農谷貴傷民,這麽好的政策,用來平衡糧價儲量備荒簡直再好不過了。

可是這麽好的政策真正事實下去卻並沒有起到預想中的效果,別說平衡糧價,反而讓糧價更加不受控制。

常平倉掌控在官府手上,豐年的時候收糧食價格不能太低,但是中央朝廷不可能管到每一個常平倉,往往是皇帝知道今年是災年民間糧食不夠吃需要開倉放糧平穩糧價然後下令讓常平倉低價賣出糧食,剩下的事情就由底下人來安排了。

如果底下人靠譜,那自然沒問題,可是如果底下人靠譜,現在也不會天下大亂。

農人是最可愛的人,只要有飯吃有衣服穿日子過的去就不會鬧事,能把這樣一群人逼的揭竿而起,可見日子已經難過到什麽地步。

常平倉大多建在縣城府城,住在縣城府城的人一般不會太缺糧,需要常平倉來救命的只有住在偏遠村寨的百姓,從村子裏到縣城需要時間,往往等到他們得到消息,常平倉裏往外賣的低價糧已經被有門路的商家大戶給買完了。

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有底線,想著趁亂發家的人不在少數,有膽子有門路在常平倉上下手的明顯不會太有良心,這些人低價從常平倉裏拿了糧再轉手高價賣掉,最後飽受饑荒之苦的老百姓還是要餓肚子。

基層的官吏靠得住,這種事情就能防住,原煥沒法讓曹操當他心心念念的武將,只能從別的地方下手,先給關中送去十幾個幹練的年輕人,再讓曹操自己想辦法抓壯丁。

曹老板不是迂腐的人,不會看不出他書信裏寫的到底是什麽意思,名士大儒們找出來供著,重點是那些能幹實事卻被排擠出朝堂的官員。

關中坐擁天時地利,幾百萬人中再找不出足夠的人手還能得了?

原煥給曹老板指了條明路,一條能讓他把政務分下去的光明坦蕩之路,他自己在鄴城也沒有閑著,把他能記住的人名全都寫下來,別管人現在在哪兒,只要在他們能找到的地方,都逃不過被“請”到鄴城的命運。

這些年天下大亂,冀州是大亂之中難得不那麽亂的地方,又有汝南袁氏的名聲可以借用,在他不知道的時候,冀州已經成為天下人躲避戰亂的首選之地。

原煥以為他要找的那些人會有不少在荊州、益州,畢竟他印象中去荊州、益州避難的人很多,劉表和劉焉都是劉姓宗室,倆人打仗或許沒什麽本事,招攬人手安撫民心卻幹的不錯,沒想到他想找的人十有八九都在冀州。

華歆、管寧等人已經在鄴城,這些在學問方面很出彩的大家暫且不提,程昱、滿寵等人早在曹操在兗州的時候就被重用,這些也可以放在一邊,像法正法孝直一樣自持才氣主動來鄴城毛遂自薦的人不少,但是更多的是不顯山不露水,在冀州找了個足以謀生的差事就繼續默默無聞了。

如果不是這回人手實在不夠用,原煥也不知道冀州竟然藏龍臥虎多了那麽多人。

有努力讀書想要考進鄴城書院的諸葛亮,有在鄉下一邊當小吏一邊奉養母親的徐庶,有受父命帶領家眷逃離關中現今已經在冀州住了兩三年的司馬朗司馬一家,有在郡縣當主簿當的一絲不苟的梁習……

有本事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都不是簡單人,能讓史官單獨為之立傳的更不能小覷,諸葛亮年紀小可以繼續讀書,其他人也別繼續當小官小吏了,趕緊哪兒缺人往哪兒搬,盡快將他們的本事發揮出來才好。

郭嘉這些天看著他們家主公任命官員,已經懶得去想他們家主公究竟是從哪兒知道那麽多人名,或許各地的郡守長官隔一段時間都會向主公匯報郡縣中出了多少人才,那些人被主公惦記上也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