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烽火不熄(第5/6頁)

他身為黃門侍郎,這種事情自然是當仁不讓,便主動承擔起每日給天子匯報消息的活兒。

不打聽不知道,一打聽才知道王允的行事有多喪心病狂。

他從河東來到長安時,關中百姓的日子過的雖然艱難,但是好歹能活下去,所有人都在等夏種,只要沒有戰亂,他們下一季收成就能保住,只要能保住一季收成,接下來一年的糧食就有了。

朝廷免除他們一年的賦稅,留下來的那些糧食足夠他們度過青黃不接的時候,甚至不用像以前一樣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那會兒的百姓數著日子期待耕種,誰也沒想到朝廷只是表面說的好,實際上根本沒給他們留安心耕種的機會。

長安附近的城池郡縣在董卓遷都之後遭受洗劫,很長時間都沒有恢復過來,如果沒有那些從洛陽遷過來的百姓,關中一帶到現在依舊是千裏無雞鳴。

天子仁慈,知道百姓日子過的艱難,為了安撫百姓特意開倉放糧,百姓缺衣少糧已久,連續幾次開倉放糧保住了不少人的性命。

可是接下來,王司徒每次都以糧倉無糧的理由阻止皇帝鎮賑濟百姓,皇帝年紀小,賬冊不在他手裏他也不知道真假,只能放棄繼續開倉放糧。

只是這些還沒什麽,之前幾次的糧食分發到百姓手中,正好也到了夏種的時候,沒有救濟糧也餓不死人,整個關中都對長安城裏的皇帝陛下感恩戴德,形勢可以說是一片大好。

他當時從河東到長安,還以為族長是看天子有魄力,能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讓關中百姓心悅誠服並不容易,如果形勢能繼續保持下去,大漢未必不能起死回生。

結果可好,全是錯覺!

皇帝的確是個愛護百姓的性子,可是朝廷裏的官員不是,不能說所有人都不是,只能說絕大部分都只顧勾心鬥角完全不顧百姓,想來也是,真正有本事的都去投奔手裏有兵的諸侯去了,哪兒會留在長安城陪他們玩心計。

漢室式微,留在一個沒多少權利的朝廷,就是官位再高又有什麽用,不如出去帶兵打仗揮斥方遒,成則建功立業,敗則埋骨沙場,這才是有志之士該做的事情。

咳咳、扯遠了,總之就是,朝廷不靠譜,非常不靠譜。

天子在年後就下達詔令免除關中百姓一年賦稅,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王司徒竟然把詔令改了,說只免除從洛陽遷來的那些百姓的賦稅,關中本土的百姓該納稅還得納稅,不然就以逃稅的罪名抄家下獄。

從洛陽遷來的百姓中還有不少富戶幸存,關中百姓經過涼州兵馬的劫掠那是真的窮,朝廷朝令夕改,他們上哪兒拿糧食交稅?

於是乎,王司徒一紙令下,無數人被抄家下獄,關中大地民怨沸騰,只恨不能喝其血啖其肉。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並沒有!

以王允為首的朝廷朝令夕改也就罷了,還給百姓加了更多條目的賦稅,什麽天子要修繕皇宮,什麽長安城要修城墻,什麽關中的水渠需要翻改,什麽陣亡將士家屬需要撫恤,各種各樣的明目,全都要加在賦稅裏。

他知道朝廷沒錢,也知道官府的糧倉裏糧食不多,王司徒阻止皇帝開倉放糧他能理解,畢竟再放下去長安城裏的人就要吃不上飯了,可是這正該休養生息的時候加重賦稅是怎麽回事?

連他這個不通文墨的人都知道不能把百姓逼的太狠,王司徒讀了幾十年的聖賢書,總不至於連他這個一本經書都背不下來的人都比不過吧?

架不住他覺得離譜沒有用,朝中執政的是王允王司徒,別人說什麽都是虛的,不管怎麽說,賦稅還是加重了。

要是覺得王司徒只禍害關中本地的百姓那就大錯特錯了,從洛陽遷來的百姓躲過了賦稅,但是躲不過人家硬搶,朝廷即將發不起俸祿,為了讓官員能平穩過冬,王司徒竟然放話讓城中富戶自覺“捐贈”。

說著“捐贈”,誰不知道其實就是硬搶啊。

上次幹出這種事情的還是董卓,只是董卓當時沒有提“捐贈”,而是找了借口直接把看上的富戶全部安上罪名處死,人都死了,家產自然要充公。

這麽一想,王允只要錢不要命,似乎還不錯吼。

不錯個鬼哦,那老東西就是董卓第二,甚至比董卓還能折騰,冬天本來就難熬,他這一會兒下一條命令生怕百姓過的太好,百姓不急眼才怪。

兔子急了咬人,百姓急了自然是造反。

皇帝最開始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麽,他也沒敢把事情說的太嚴重,造反可不是小事,朝廷衰落最開始就是從黃巾賊造反開始的,小皇帝平時喜歡安安靜靜看書,好不容易過上幾天安穩日子,要是知道關中百姓造反該有多難受。

衛固以為王允敢那麽折騰總歸有點底氣,不然他也不敢這麽把人往死了逼,可是他又想錯了,王司徒手上沒兵也沒糧,對怒火滔天的百姓完全沒有辦法,數不清的百姓直接沖進長安城,要不是禁軍拼死守衛皇宮,那本就破敗的宮城都能被他們夷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