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烽火不熄(第3/4頁)

只郡級的封國就有四個,像汝南那樣的人口大郡,因為位置太重要,人口又多,分給哪個諸侯王都可能讓對方在短時間內積蓄起足以和朝廷抗衡的實力,所以沒有設置郡級封國,但是汝南境內的縣級侯國卻足足有十六個。

豫州境內有那麽多劉姓宗親已經很難治理,偏偏這地方不只有劉姓宗親,還聚集了天底下最多的名門望族,各個家族之間的關系盤根錯節牽一發動全身,每家都有幾個在京城身居高位,在這兒當官不是當官,是給人當孫子。

如果有人犯事兒,官府去他家裏抓人,那家正好有人在朝廷當司徒,還有不少子弟在大漢各地當刺史啦、太守啦、別駕啦、治中啦等各種官,家裏關系網那麽大,誰敢去人家家裏抓人?

這抓的不是人,得罪的是一整個家族,葬送的是自己仕途。

年輕的豫州治中無聲嘆了口氣,他本來還想著任期滿了就趕緊卸任回老家,現在看來,別說卸任了,想走出譙縣都難,袁公路讓他聽到這些,不就是逼著他表態效忠嗎。

當然也可以表態不效忠,不過那樣的話,他可能就是下一個陳王劉寵,在死後跑去討賊平亂戰死沙場,名聲有了,命也沒了。

他怎麽就那麽命苦呢?

說起豫州如今這位治中大人的經歷,那可是聽者傷心聞者落淚,他姓裴名潛,字文行,出身河東裴氏,當初年輕不懂事,沒有聽家裏人的勸一起去荊州避難,而是憑著一腔孤勇到了洛陽,再然後,就被派豫州當治中了。

他裴文行沒什麽大本事,但是大小也算個才子,河東裴氏不是什麽大家族,給他謀個官職也不算難事,正好當時豫州缺人,他這個沒當幾年官的年輕人就陰差陽錯做到了一州治中的位子。

在靈帝重新在各州任命州牧之時,豫州是最初四個有州牧的州之一,第一任豫州牧是黃琬,在此之前,豫州刺史正是當今司徒王允。

王刺史因為不肯賄賂宦官而被罷免,直到何進掌權才又起復,黃琬在豫州的時候討賊平亂威名大震,政績乃是天下人的表率,然後就因為太出彩,只當了一年多的豫州牧就被調回京城當司徒去了。

黃琬被董卓調回京城,又派孔伷來豫州做刺史,這孔伷吧,他只善於清談,對政事軍務全都兩眼一摸瞎,至於為什麽能當刺史,只是因為名聲傳到了董卓耳中,董卓覺得這人名聲好就一定能當好官,也不看他以前有沒有理政經驗,直接把人放出去當了豫州一把手。

這年頭當官最看重的不是本事,是名聲,舉孝廉可以很快進入仕途,但是比舉孝廉更快的法子就是找個名士對自己品評一番,只要名聲打出去,當官兒的事兒就穩了。

當今天下,最有名的品評便是名士許劭的月旦評。

不過這個法子僅限於有門路又有點真本事的人,畢竟名士也要愛惜羽毛,萬一他們品評的人將來被人扒出來哪兒哪兒有問題,他們的名聲也會受到影響。

孔伷就是一個被名士品評過的幸運兒,品評他的名士符融年輕時在太學讀書,是“八俊”之一的李膺的學生,被李膺連著誇了好些次很快名聲鵲起,不過這人自己不當官,他只推薦別人當官,被他點評過的士人,無一例外仕途都很順利。

如果天下太平,孔伷在豫州當刺史也就算了,架不住那時候正好天下大亂,豫州的黃巾賊盤踞在汝南、潁川一帶,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黃巾軍渠帥每個人手底下都有好幾萬的亂軍,打家劫舍啥都幹,折騰的豫州民不聊生。

哦,忘了說,那些黃巾賊和其他幾州的黃巾賊聯系不多,他們只聽從袁術的號令,袁公路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最愛當遊俠,他出身高,又不拿賊當賊,黃巾賊自然樂意跟著他混。

如此一來,孔伷這個刺史更像是個擺設,別說收攏豫州各郡的兵馬,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都不容易,他最後也沒保住自己的性命,關東聯盟的大旗拉起來沒多久,他就在憂懼之中撒手人寰了。

再之後的豫州刺史,就成了烏程侯孫堅。

說起孫堅,裴潛有滿肚子的牢騷要發,不是他瞧不起粗人武將,實在是烏程侯太過分,竟然私底下和別人說他名字取的不好。

他的名字哪兒不好了,他叫裴潛不是賠錢,就問這個名字哪兒不好了?

河東裴氏怎麽著也是傳承了幾百年的家族,他的名字是族中長輩精心挑出來的,怎麽到他嘴裏就變味了,他長那麽大從來沒人覺得他的名字不好,就他孫文台有文化,所有人都不覺得有問題就他覺得有問題,他不該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嗎?

裴文行氣的不行,但是他還不能發火,因為孫堅是豫州刺史,他自己只是個治中,那家夥正好是他的上官,上趕著得罪上官這種蠢事兒他才不會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