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流浪地球》的爆火與華夏思想(第6/8頁)

這話其實很含蓄。

翻譯過來,就是,你們信奉精英,覺得當地球有難的時候,精英們應該坐船先走。

但是你他媽怎麽就覺得自己是精英了?

大部分人的收入、地位,稱不上精英的。

所以如果真的有那一刻的話,大部分人是會被留下等死的對吧?

“呃……”有人陷入了沉思。

“可是兩千五百年的計劃,太漫長了吧,即使是我同意,我也看不到結果的。”

“可你的後人能看到。”

“這……”又有人陷入了沉思。

在地球上,流浪地球火起來了,但是即使是很多華夏人都未必清楚這部電影為什麽火。

華夏第一部拿得出手的有特效的科幻電影?

不是的。

而是因為,這是第一部,真正有華夏思想的電影。

看看吧。

兩千五百年的計劃,一百代人。

只有華夏人,憑借著幾千年的歷史,才敢於在頭腦中形成如此宏大的計劃。

如此宏觀的計劃,你讓某些歷史只有幾百年的國家的人去想,腦袋給拍破了他們也不會這麽寫。

事實上,在華夏,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這種思想。

那個故事,叫愚公移山。

華夏人,搏得永遠不是現在,而是未來。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而那種人類在宇宙面前的孤獨感,在華夏的古代也有描述。

“寄蜉蝣於天地,秒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除此之外,還有。

華夏的網絡上,此時也有人在討論。

“我發現,這絕對不是一個個人英雄的電影,這是所有人都在努力的電影。”

“推動地球的從來都不是某一個英雄,而是全人類的力量,是一萬座行星發動機的力量!”

“劉啟能想到的事情,其他人也能想到。”

你以為個人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只是說說?

只是在於最後成為英雄的人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不是的,那是最表面的區別,而真正的區別在於底層邏輯。

在流浪地球的底層邏輯裏面。

是所有人都在努力。

因為在華夏人的思想裏面,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們從來都不是坐地等死,等著天選之人開掛來解救我們!

哪來的天選之人?

我們都是盡全力地去反抗。

……

在華夏,《流浪地球》的爆火是必然。

甚至因為方澈給夠了特效,價值觀更符合華夏人群,所以這部電影,會比阿凡達在華夏還要火。

而在海外,觀眾們還在討論著。

“《流浪地球》的立意太高了,它的整體邏輯是基於華夏五千年歷史保留下來的不屈不撓的集體主義精神,它是宏大和冷酷的,個體永遠服從於集體,永遠不將集體的未來寄托在哪個個體之上,這和我們以前看的電影完全不一樣!”

“全人類都在努力的場景。”

一些西方人不習慣,可問題是,就像網絡上那個問題一樣。

你信奉精英主義,當末日來臨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是不是精英?

你信奉個人英雄,當末日來臨的時候,你怎麽知道那一個英雄能拯救所有人。

這兩個問題,心裏有點逼數的人都能算出來。第一個問題看看自己的收入,這是一個統計學問題,第二個問題,看看全球的面積和人口,英雄降落之地,就那麽大,能不能救到你?這是一個概率學問題。

但無論是哪個問題,其結果都是一樣的,與其等待救援,不如自己努力。

而這,正是流浪地球所給大家看到的觀點。

所以大家思考之後的結論是:“這種電影更好看!”

“是的,這樣的感覺更真實,這才是真正的世界,不把命運掌握在某個人手裏,而是通過機制實現人類最大程度的保全。”

“這個電影,關心的是全人類。”

此時此刻,走出電影院的凱特陷入到了一種絕望當中:“方澈打敗了好萊塢,然後輸出了另外一種意識形態。”

而這種意識形態,來自於華夏。

這是最可怕的。

“哎。或許這只是開端吧。”凱特坐在街邊,看著從電影院裏進進出出的人們。

……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流浪地球》在全球大部分範圍內迎來了爆火。

因為方澈已經打出了名頭,也因為他在紅海行動裏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輸出了一些華夏的價值觀,更因為他在流浪地球裏,加入了最好的特效。

票房,是井噴式上漲的。

首日華夏票房3.2億,次日4.6億。

海外票房首日1.6億美元,次日1.8億美元。

口碑,也開始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