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第2/4頁)

但這一世的康熙太過忙碌,在後宮又無特別想要晉升之人,所以便一直忽視了後宮的份位——原本歷史中幾次低位妃嬪晉升,都是跟著佟皇貴妃、溫僖貴妃、小佟貴妃等來的。

幾個生母份位很低的阿哥們聽到自家額娘晉升的消息,各個眉開眼笑,幹活的勁頭都足了不少。

特別是胤祐。因為他天生殘疾,帶累出身較好、當時也頗為受寵的戴佳氏幾乎被打入了冷宮,雖有貴人待遇,但一直是庶妃。

現在這戴貴人,終於坐實了。

胤礽見阿哥們很開心,反正康熙也不在宮中,就放阿哥們在過年這幾天休憩時陪著自己的生母。

為了讓妃嬪們別因為康熙不在而寂寞,他又以太後的名義,請了戲班子和模仿外國的話劇社輪流在京中唱戲演戲。

妃嬪們每日聚在一起笑呵呵,半點沒有因為康熙不在而憂愁。

康熙的策略的確非常厲害。只是後宮晉升了一批低位嬪妃,熱鬧就掩蓋了康熙“南巡”還不帶重臣的不自在。

現在朝中一些大臣又開始想要依附其他阿哥了。

投靠太子是錦上添花,甚至太子這錦上已經不需要花了。

他們倒不是真想謀逆,只是看皇上和太子的態度,對諸位皇子非常好,皇子們將來勢力肯定很大。他們跟著皇子,就和在朝中找更厲害的重臣依附一樣。

而且,後宮低位妃嬪逐漸晉升,年幼的阿哥們逐漸長大,或許……或許太子將來位置仍舊有變呢?

就算皇上真的很放心太子,不可能猜忌太子。但太子曾經重傷過……對吧?

活不過皇帝的太子比比皆是,小阿哥們也不一定完全沒有機會。

總之,他們先投靠。最低是投靠一個有實權的宗室,最高說不定能撞上一個從龍之功。

因現在留在京城中的小阿哥們都還沒有出宮建府,他們無法直接接觸到小阿哥們,小阿哥們的母族就各個收到了許多禮物。

母族的概念更大。

不是只有父母姐妹兄弟這個小家庭是母族,同一個宗族都能算母族。這麽多人,總會有一兩個打著皇子旗號為非作歹的人。

一時間,胤礽收到許多對外戚的彈劾。

他看著折子上的誅心之語,不由疲憊。

這些彈劾又多少是真正正義的憤慨,又有多少是試探他對皇子的態度?

或許還有挑撥離間的成分吧。

無論殺多少人,無論滅多少族,只要坐在這個位置上,這些爾虞我詐都不會消失。

前段時間大臣們忙了起來,他耳根清凈了不少。臨近年節,再多的活都得停下來休息。

康熙不在,胤礽原本準備的一些改革,也只能暫時擱置一旁,等康熙回來商量。

胤礽仍舊很忙,大臣們卻是閑了起來。一閑起來,他們就要內鬥,還要挑撥他和皇子們內鬥。

“汗阿瑪,您什麽時候回來。”胤礽看著桌案上的折子,自言自語。

以前康熙在的時候,雖然也無時無刻有算計,但胤礽處理這些算計的時候,並不是很疲憊。

現在想來,或許是因為做決定的是康熙的緣故。

胤礽雖給出了意見,但拍板的是康熙,承擔最大責任的也是康熙,胤礽心理壓力小了許多。而且有康熙為他把關,他就知道自己做的是錯是對。如果兩人意見不統一,還能一起商量。

出謀劃策和做決定是兩回事,他多謀,康熙擅斷。其實擅斷的人遠遠比多謀的人厲害,更能當一個領導者。

胤礽試圖把弟弟們和大臣們都叫在一起商量。

商量完之後,他心中的壓力也絲毫沒有緩解。

因為最終,還是得由他來做決定。現在沒有康熙對他說“好”還是“不好”。

第一世胤礽監國多次,但從未自己在重大事件上做過決定。

第三世胤礽早早參與政務,但哪怕是和大哥出海的時候,所做之事也是提前或者事後稟報康熙,由康熙拍板做決定。

哪怕幾次“突發事件”,其實也無傷大雅,打完之後是留是放棄,也是康熙做決定。

胤礽現在才初次體會到做皇帝和做太子的不同。

皇帝的權力,在於“做決定”、在於“承擔責任”。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做了決定,整個朝廷就會動起來。之後每件事是對是錯,皇帝就要承擔責任。

對權力欲重的人而言,這樣綱常獨斷大權在握的感覺非常令人沉迷。

而像胤礽這樣對責任看得太重的人,就壓力非常大了。

胤礽很想問康熙,在康熙決定擒拿鰲拜的時候,決定削藩的時候,決定廢除剃發令的時候,決定讓他出海的時候,決定建立大學崇尚新學的時候……在做出無數個很冒險的決定的時候,康熙心中是如何想的。

康熙在承擔巨大壓力的時候,是如何自我緩解的?總不能是靠著挼他和與大哥鬥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