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第2/4頁)

當宗親和官員將前一批錢幣搶完之後,百姓們看著上層貴族老爺們瘋搶新錢幣的熱鬧景象,就會對新錢幣的價值充滿信心,肯定也會迅速兌換。

新錢幣無論什麽時候兌換都是那麽多錢,在前有認購、後有限購的刺激下,老百姓們都認為越早兌換的金銀幣就越有價值,肯定第一時間就把家裏的錢拿出來兌換。

事實也正如康熙所預料,原本還在觀望的京中老百姓,跟瘋了似的每日來排隊兌換新錢幣。

造幣廠火力全開造幣,每日剛造出來的錢幣半日就售罄。

只不到兩個月時間,京城中就不見傳統碎金碎銀的蹤跡,連店鋪都不收碎金銀了。

“我知道你這金子銀子是真的,但你看看這個……”店鋪掌櫃拿出一枚最小面額的銀幣彈了彈,“這金子銀子不好保存啊,磕了碰了,斤兩一少,價值就縮水了。我們現在都用這個,明白嗎?”

外地商隊傻眼。

還好錢幣兌換只要戶籍就成,他們也能去排隊兌換。

但每日能兌換的金銀幣庫存有限,他們有時候趕不上兌換。

這時候,銀行工作人員拿出一疊紙鈔。

金銀幣不夠?沒關系,你可以用紙鈔。咱們的紙鈔能和金銀幣隨時兌換,上面有防偽標志和皇上的玉璽印,偽造是要滅滿門的。

“這就和你們那錢莊的銀票一樣,存多少金銀才有多少紙鈔。之後你交稅什麽的,也能用紙鈔。若你擔心紙鈔的價值,先拿這個買東西,待出京的時候早早來排隊,把紙鈔兌換成金銀幣不就得了。”

外地商隊領隊覺得很有道理。

他暫時用紙鈔應急,待離京的時候兌換成金銀幣,不就能避免損失了?

當有一個商隊為了應急,嘗試了一次紙鈔之後,後來來京城的商隊,進程後第一件事就是兌換金銀幣和紙鈔,成了慣例。

銀行印刷了許多小冊子,每個客戶都分發小冊子,教他們如何辨別金銀幣和紙鈔的真假。

說書先生們也多了一項新業務,就是拿著紙鈔和金銀幣,教看官們辨別真偽。

戲園子裏看見這風向,竟也編排了許多真假貨幣的戲文,一邊教看戲的人如何辨別真偽,一邊不斷上演偽造貨幣的人被砍頭的故事。

北京大學中的學子們在胤礽的要求下,也拿著小冊子穿街走巷,去京城各個陰暗貧困的角落,立個攤子講解新的錢幣,以免窮人們受騙。

一段時間後,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們,在民間聲望大漲。

民間有人言,這些“大學生”們學識淵博,才是真正的國之棟梁。不像是考科舉的那些腐儒們,除了“之乎者也”,半點打不出一個屁。讓腐儒們治國,肯定不如“大學生”們。

“大學生們也是會讀書,他們除了讀經書,還要知道那什麽自然科學,還要知道山川河流,知道怎麽讓老百姓賺錢,大學生當然比只讀經書的書生強。”

“我聽說大學生們還會學如何打仗,他們各個都是文武雙全呢。”

“上次來我攤子買餅的舉人,扳著手指頭數了半天數不清該給多少銅子。正在吃餅的大學生一抹嘴,一口說出了該給多少數。”

“大學生比學生中多了一個大字,肯定就說明更厲害。”……

現在是康熙三十三年,正好有科舉會試和殿試舉辦,全國最優秀的書生們齊聚京城。

參加科舉會試的學子,都自詡為除了已經在朝廷做官的文人們之外最厲害的書生。

許多學子都不是第一次參加會試。他們以前來京城的時候,總會有普通老百姓跑來沾染他們的文曲星氣息,對他們十分敬仰。

但今年情況卻不同了。老百姓們總嫌棄他們,一會兒說他們不識數,一會兒說他們連東西南北都搞不明白,還有人嫌棄他們太文弱。

“不如大學生”的話,他們聽了無數次。

他們當然知道京中有一個“北京大學”,是皇帝專門培養勛貴官宦子弟的地方,現在已經和大清的國子監合並。

這個官學和以往朝代只是勛貴子弟用來混日子的官學不一樣,據說國中的新思潮,都是從大學裏開始。皇上和太子也更重視大學生,在大學中擁有好成績,比科舉得官容易多了。

這個時代消息閉塞,即使聽到大學的傳聞,學子們也不一定相信。

他們心中不忿,正好大學“開放日”,只要是應試舉子皆可以預約參觀,他們自然立刻拿著戶籍和考試憑證,進大學參觀大學生們的學習。

高其倬就是其中之一。

高其倬今年十八歲就能參加會試,可謂是妥妥的青年才俊。

他本也是官宦子弟,只是其父早逝,家道中落。兄長為了供他讀書已經放棄科舉,補了蔭缺。他現在帶著全家人的希望來到京城,一直謹小慎微,以防科舉過程中出現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