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第3/4頁)

胤禔放下手:“好了,我已經做完了我能做的事。你也趕緊。”

胤礽嘴角抽搐,但也學著胤禔拱手:“汗阿瑪,您可千萬別亂來。要亂來,等兒子和大哥回來能幫你收拾爛攤子之後再亂來。兒子可求您了。”

胤禔拍了拍胤礽的肩膀:“現在我倆都已經做完了力所能及的事。你不用愁了吧?”

胤礽:“……嗯。”

感謝大哥,他也當了一回孝子。

……

或許是胤禔和胤礽遠遠的拱手請求起了作用,康熙這次沒有亂來,一口氣將八旗擼到底。

他只是奪了旗主的八旗,統一歸於自己名下,不再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

上三旗的人有些不滿。但下五旗的人非常多,把上三旗不滿的聲音壓住了。

康熙轉移了一手好矛盾,將旗人、宗親對皇帝的矛盾,轉移到上三旗和下五旗中。

胤祉受康熙的命令,在報紙上煽風點火。

今天說上三旗看不起下五旗,認為下五旗不配和他們一同隸屬皇帝;明天說下五旗大放厥詞,上三旗就是運氣好,論功勞不如他們。

這罵戰越來越激烈,最後衍生到漢軍旗難道就不配直接隸屬皇帝嗎?

漢軍旗:?

八旗原本是一個整體,旗下分滿軍佐領、漢軍佐領、蒙古佐領和包衣佐領。漢軍旗和蒙古軍旗原本也是被宗王旗主所管轄。

皇帝為了削弱旗主權力,便讓漢軍旗和蒙古軍旗獨立出來,單獨管理。

比如漢軍旗原本由佟養性和石廷柱管理,他們算是半個漢軍旗的大旗主。

之後皇帝進一步收攏軍權,從佟養性和石廷柱手中將漢軍旗收為皇帝直屬管理,蒙古八旗也一樣。

原本歷史中,康熙給太子選石氏為妃,就是因為石家曾經算是半個漢軍旗的大旗主。即使他們的權力已經削減,在漢軍旗中影響力也十分強大,可以促進滿漢和諧。

這個“滿漢和諧”並不是指旗人和百姓,而是指漢軍旗和滿洲朝廷。

漢軍旗這個群體太過特殊,處於旗人和漢民的夾縫中,算是滿清朝廷和百姓之間的緩沖地帶。

所以如果漢軍旗對滿洲朝廷歸心,實際上也能緩解一部分旗人和漢人百姓的矛盾。因為愚蠢的百姓們聽到“漢軍旗”中帶了一個“漢”,就以為和他們差不多。

不過這個時代,康熙廢了剃發令,就沒必要拉攏漢軍旗了。

所以,漢軍旗和蒙古軍旗原本就是直屬皇帝。皇帝手中的軍權,並非只有滿軍旗中的上三旗。又何談漢軍旗歸皇帝名下?

不過這次漢軍旗和蒙古軍旗的戰鬥表現也不怎麽樣。

他們心裏很委屈。

如果太子越過裕親王和恭親王直接向他們下令,他們一定跟著太子走。

但太子沒直接對他們下令,他們就只能聽裕親王和恭親王的。

他們只是戰鬥力不如中路軍中的新軍,不代表他們忠誠度不如新軍啊。而且就說戰鬥力,他們也不一定會輸給禁軍吧?禁軍就是一群花架子,他們這次能立下大功勞,全靠太子提攜。

漢軍旗、蒙古軍旗的都統找到正藍旗和鑲白旗的都統喝酒。

都統們聚在一起,紛紛抱怨。

他們不是不忠於太子和皇上,是太子不給他們機會啊!

抱怨著抱怨著,他們開始互相攻訐。

“太子憑什麽給你機會?憑你迷路?”

“我們漢軍旗人生地不熟,不認識路不是很正常嗎!倒是你,太子說只能用火炮對射,不能上前肉搏,你跑得多快!”

“其他人都跑了,我們能不跑嗎?裕親王也沒制止啊!”

“唉,我們蒙古八旗才倒黴。我們又沒迷路,也沒上去肉搏,太子殿下也沒有帶我們去啊。那喀爾喀蒙古的人,有我們蒙古八旗親嗎?”

蒙古八旗是八旗軍隊中的蒙古佐領,並不是蒙古草原的王公們率領的軍隊。蒙古王公們所率領的軍隊是“蒙古盟旗”。

所以之後蒙古人並不認為蒙古八旗是蒙古人,而認為他們是滿人。他們中大部分人也認為自己是滿人,只有少數人回歸蒙古。不過想要回歸蒙古盟旗的蒙古八旗人曾經在很長時間被蒙古盟旗歧視,被稱為是“蠻子”。

蒙古八旗本就靠著清廷生活,蒙古盟旗不要他們,太子也不信任他們,一眾蒙古八旗漢子委屈得不行。

“或許太子並非不信任咱們,只是因為咱們分屬左右兩路軍,他要給其他宗王,特別是裕親王和恭親王臉面,不願擅自奪了裕親王和恭親王的軍權,所以只能帶著禁軍離開。”一和太子有過接觸的滿洲都統道,“太子出了名的仁善,不會在於準噶爾作戰的關鍵時候造成八旗軍隊內訌。”

其他都統紛紛點頭。這也很有道理。

“可惜啊,要是咱們能跟著太子離開就好了。新軍就算了,禁軍他算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