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第2/4頁)

胤礽微笑道:“我只是想讓他們體面的自首。如果他們不想體面,就讓杭州城裏的老百姓,幫他們體面。”

查木楊沒聽懂。

別說查木楊,曹寅替胤礽做了這麽多事,他自己都沒聽懂。

曹寅提前來杭州幾個月,可不是真的如表現出的那樣,除了開文會,什麽都沒做。

曹寅跟著胤礽出訪幾年,因為臉長得好看,在歐洲搜集情報的工作,基本都是交給他和納蘭性德負責。

比起在人生地不熟的歐洲搜集情報,根據胤礽所教的“萬物皆有聯系”思維,曹寅很快就把這次事件中可能出手的家族的名單和背後的原因整理好了。

這份名單也已經到了康熙手中。

現在曹寅為難的是,“沒證據”。

這“沒證據”的意思是,沒有賬本、物品、證人之類比較明顯的證據。那些人有恃無恐,也明白如果沒有證據,大清不會輕易抓人,得罪南方士族。

大清在南方本就很難收得起稅。因為之前幾次兵禍,平民百姓死得差不多,好地都被世族豪門撿了。世族豪門不交稅,剩下那點百姓就算榨骨頭,都榨不出幾滴油。

南方富裕,卻年年抗稅年年哭窮,這當然不是因為老百姓刁蠻不服管,而是因為他們真的交不起。

如果得罪南方士族,大清這稅就更收不上來。南方士族就是以此和大清朝廷抗衡。

胤礽認為這群人膽子很大。

因為幾十年前,大清是不服管的都砍了,世族豪門死得少是因為跑得快,不是八旗不敢殺。

現在大清勉強算太平了,他們就認為大清的天子應該是以前的那種太平天子,該被他們鉗制了。

胤礽不得不說……咳,他們說得很對。如果不造反,這件事很難解決。

那就局部地區造反吧。

五日後,謠言越演越烈。

胤礽把曹寅搜集到的消息,全部散播了出去。

哪家哪戶見了哪些人,推舉誰當出頭鳥,為了自己能走私而雇傭地痞流氓偽造民變,給朝廷施加壓力,這些都說得有鼻子有眼。

有些事是曹寅查到的,有些事是胤礽根據真實證據編的。

反正這個時代傳謠不犯法。就算犯法,抓犯人也抓不到他大清皇太子頭上。

除了大部分真實的消息之外,胤礽還傳了許多假消息,半真半假混著玩。

比如某些耕讀世家官宦世家在清軍來的時候早早剃頭,還幫忙鎮壓老百姓。現在大清說不剃頭了,還澄清剃頭令就是這幫人上書搞的,他們面子上掛不住,要反了大清。

他們這反也不是真的反,就是給大清一種南方人不服管教的印象,好繼續推動剃頭令。

謠言還稱,他們甚至想再在南方搞幾次屠殺,這樣他們上能得到大清朝廷的信任,下能侵占更多的田地,那真是秦始皇吃花椒,贏麻了。

謠言一出,居然比這群人為了走私想禁海的真事流傳得還廣。

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最聳人聽聞的謠言流傳更廣。

老百姓們不認為自己聳人聽聞。

都要把八旗引來屠殺了,你說你就想走個私,誰信啊!

謠言蔓延之後,八旗軍隊拔營,在浙江各處要道駐紮。

浙江各地知府也接到了不準百姓擅自離開居住地的命令,以免誤殺。

知府知縣們挨家挨戶通知,生怕哪些無知的老百姓去沖卡。

老百姓們也老實。他們一輩子被束縛在土地上,除非活不下去了,否則根本沒有勇氣亂跑。

現在兵禍可能又要來了,他們當然乖乖待在家裏,免得出去亂跑被砍死。

村裏的老百姓還好,城裏人就痛苦了。

一旦商業中斷,城池就像是被圍住了一樣,物資供應出現問題,許多老百姓都將面臨斷糧的危機。

其他城市還好,和村裏還能繼續交流,糧食能運進來。杭州城不準進也不準出,簡直像一座死城。

還好新來的華家有良心,賣糧食居然按照封城前的金錢來賣,不囤積居奇,雖然每日有限額,那限額也能夠老百姓吃飽肚子了,勉強保持了杭州城的穩定。

華家有良心,其他豪商大族可就腦子活絡了。

他們當然要賺錢漲價。至於會不會死人,他們會開粥鋪施舍免費粥給活不下去的人,這是大功德啊。

華家如此不上道,讓他們嗤之以鼻。

你以為每日每人限量購買,就能維持庫存嗎?咱們豪族佃戶奴仆無數,還會花錢雇傭人冒充百姓買糧。

看我們幾日就把你們的糧買空,到時候那糧價,不是想怎麽漲就怎麽漲?

華家也有些本事,和杭州知府商量了,華家的船可以從海商入杭州灣,直接給杭州人供糧。

但華家再強,能供幾日的糧?而且運糧不需要成本嗎?

杭州老百姓人心惶惶,都恐懼臨近的兵災。那些處於謠言漩渦正中的人卻一點都不擔心,還有余力囤積居奇,真是看得棋盤外的人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