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霸王票加更)(第2/4頁)

除了詛咒之外,有件事也讓康熙如鯁在喉,成為他頒布旨意的導火引線。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已死,三藩叛軍土崩瓦解,大清本該勢如破竹一舉取得平定三藩的勝利。

但現在都康熙十九年,八旗軍隊仍舊在雲南邊緣徘徊,兩軍居然進入了相持階段。

康熙原本以為是三藩殘部抵抗太強烈。後來他接連得到漢將秘奏,滿洲將領在三藩沒有威脅之後便徘徊不前,空吃糧餉,觀望戰局,根本不與三藩殘部積極作戰。

康熙悄悄詢問被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目前駐兵福建的康親王傑書。姚啟聖來京自辯的時候,帶來了傑書的書信。

傑書告訴康熙確有此事,系八旗的老毛病。

八旗旗主和將領將八旗當做自己的私兵。當三藩之亂已經基本結束之後,滿洲八旗將領就不肯再努力打仗,增加自身旗下傷亡。

再者,如果三藩之亂結束,之後不知道還有沒有可以大規模吃餉的戰爭,他們和旗下將士自然要拖延時間,多騙些糧餉;如果戰局徘徊不前,康熙也會加重賞賜。

年輕的帝王在三藩之亂時才第一次接觸戰爭,第一次派出八旗軍隊。

他拿著書信,在書房沉默地坐了許久,久到他兒子都鉆進他懷裏打起了小呼嚕,才抱著兒子去睡覺。

若不是胤礽非要鉆他懷裏睡覺,康熙懷疑自己會靜靜地坐一整夜。

這一封書信,讓順治附身胤礽時告訴康熙的“八旗弊端”,更加直觀地展現在了康熙面前。

入關前,大清的八旗制度其實相當於部落制度。八旗旗主各自為政,旗民是八旗旗主的私產。皇帝只是八旗旗主的“盟主”。

從皇太極起,大清的皇帝就在削弱八旗勢力,比如擴充自己所掌握旗民和兵力,比如讓自己的子嗣去接管八旗。

但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

就算八旗在兒子手中,皇帝就能完全信任兒子嗎?後面繼位的皇帝又能完全信任兄弟嗎?

大清之前的皇位更替被宗親掌控,不就是因為八旗軍隊在他們手中嗎?

軍隊必須改革,八旗必須廢除。

皇帝才是所有軍隊和百姓唯一的君王。天無二主,“旗主”什麽的根本就不應該存在。

康熙在三藩之亂中,已經感到了八旗制度給他帶來的深深無力。

可現在他不能廢除八旗。因為廢除八旗,八旗軍隊可能是真的會嘩變了。

他只能削弱。

康親王傑書給他書信中解決“滿洲將領遷延觀望,曠日糜餉”的辦法,給了康熙啟發。

傑書讓康熙啟用“河西四漢將”為大將,讓“河西四漢將”當先鋒,可快速破昆明。

不過傑書也告訴康熙,最好等明年再讓“河西四漢將”為大將,否則八旗旗主沒有吃夠響,可能會為了繼續吃餉,惹出更大的麻煩,讓戰局變差。

康熙二十年這條線,算是康熙和八旗旗主各退一步。

康熙決定采用傑書的策略。

這個策略是不是也可以用到後續削弱八旗中?

他能拉滿洲八旗打壓漢臣,那麽拉漢臣打壓滿洲八旗也差不多吧?

只要自己心中沒有滿漢偏見,不要認為自己是滿人的皇帝,而只是“唯我獨尊的皇帝”,這種選擇不難做。

所謂滿漢之爭,和前朝的地域南北黨爭、文武黨爭、新舊黨爭都是一個意思,都是拉幫結派爭權奪利,那麽也都可以成為皇帝手中平衡朝堂、集中君權的棋子。

改變“剃發令”就是康熙爭取漢將的試探。

胤礽聽完康熙解釋,繼續嚎啕大哭:“可阿瑪,這些事你都可以等三藩之亂結束,順理成章治他們的戰機貽誤之罪,將八旗軍權收攏之後再做啊!”

康熙放下抱著的手臂,背著手望天。

是的,他心中有再多考量,現在做這件事的原因只是詛咒加戰機貽誤,他怒火燒灼熱血,鑄成了鐵頭。

“沒想到你膽子這麽小。”康熙安慰哭得打嗝的寶貝兒子,“朕都不怕,你怕什麽?他們還敢打進來不成?”

康熙話音剛落,身著鐵甲的納蘭性德氣勢淩冽走進來稟報:“皇上!京郊大營生亂!”

康熙:“……”

胤礽:“……”

不一會兒,今天氣場非常強的鄂倫岱也匆匆走來:“皇上!安親王嶽樂帶宗親前來求見。他們不肯卸甲卸武器!”

康熙:“……”

胤礽:“……”

胤礽擦幹了眼淚,嚴肅道:“我帶弟弟去慈寧宮。請汗阿瑪暫時賜予我管理後宮諸事的權力!”

康熙看著眼睛腫得跟桃子似的胤礽,咬牙道:“趙昌!將朕寶刀拿給太子!後宮若有人不聽太子之令,無論何人,太子可持此刀斬之!”

胤礽跪地接刀,第一次口中稱臣:“臣遵旨!”

“曹寅。”康熙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