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3/6頁)

縱觀歷史改朝換代,屠城屠百姓稱王稱帝者不知多少。上天不會為這些事懲罰帝王和王朝,只有黎民百姓在哀嚎。

神靈和天地都不會庇佑百姓,能庇佑百姓的只有人自己。所以他不能倒下,不能隱居,他必須為黎民蒼生留下些什麽。

大明氣數已盡,大清氣數正是旺盛時。他無法逆天改命,只能孤身入局,影響這個殘暴的王朝。

顧炎武自進京之後就看到了這件事。

地震之後,顧炎武完全失去了那僅剩不多的反清復明的希望。

他看著眼前被神靈鐘愛的孩子。若他能成為皇帝,或許百姓會過得很好。

就算是昆山、就算是揚州、就算是嘉定,也一定會恢復繁華。

顧炎武突然想起,那些地方其實已經慢慢恢復繁華了。

許多人都已經忘記大明了。他們已經認可自己是大清的人了。

何其可悲,何其可悲。

遺民猶有一人存,遺民只有一人存啊。

顧炎武重新把胤礽抱到膝上,和胤礽說起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見解。

被無視的康熙摸了摸鼻子,拖了把椅子坐在顧炎武身旁,讓趙昌問店家拿來了筆墨紙硯,一邊偷聽一邊做筆記。

顧炎武說的話很通俗直白,力圖讓孩子也能聽懂。

胤礽不但能聽懂,還能提問和說出自己的見解。

他們一老一小說了很久,說得口幹舌燥,說到戲終人散,華燈初上。

顧炎武一生的心血不可能在幾個時辰說完,但他只會與胤礽說這幾個時辰。

這幾個時辰,他為黎民蒼生,暫時為太子師、為帝王師。

走出這扇門,他又是大明遺民顧炎武,是那個和清朝有血海深仇的孤獨老頭。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道,“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他大半輩子都在為了“保國”而奔走,現在他的所作所為,則是為了“保天下”。

他進入京城,與文臣結交,讓子孫門生出仕,便是試圖把大清這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的王朝影響成一個人能活下去的王朝。

為了“保天下”,他背棄了自己的本心,背棄了血海深仇。

顧炎武嗓子啞了。

他沒有喝康熙親自遞過來的水,只用口水勉強潤了潤嗓子和喉嚨,繼續教導胤礽。

他最後說的是許多儒生不擅長、甚至鄙夷的治財學問。

顧炎武善於治財。

他家財被豪強占盡,被其追殺滿地逃竄,他還被關進監獄裏,出來時身無長物。可他每到一處,便自墾田地,置房置產,離開時便將這些資產交給門人,棄掉財產。等到了下一處,繼續賺錢置產。

像他這種經歷的人,幾乎全都貧困潦倒,他卻幾乎沒有生活困頓的時候。

顧炎武在京城當官的外甥徐乾學等人為疏通朝中關節,向顧炎武借了數千白銀,顧炎武都懶得去討要,可見他多有錢。

顧炎武若能出仕,康熙把戶部給顧炎武,顧炎武估計能讓國庫的銀子翻一倍。

可惜,可惜,顧炎武不可能出仕,永遠都不可能出仕。

康熙遺憾,更加厭惡多爾袞和多鐸。

敢情坐皇帝位置的不是你們,你們就可以亂來了嗎?我的千古一帝汗阿瑪的話,你們都當耳邊風!

康熙想了想自家汗阿瑪那時候的歲數,臉有點黑。

好吧,不當耳邊風才不可能。就跟鰲拜能聽我的話似的。

顧炎武勉強熬了熬,終於把自己想說的大致說完了。

只是大致,只是梗概。剩下的,胤礽可以看書自己學。

顧炎武不會敝帚自珍。他的著作本就會公開給所有人看,皇帝和太子想看自然也能看。

康熙再次奉茶,顧炎武再次拒絕了康熙的茶。

他把胤礽還給了康熙,然後搖搖晃晃,深一腳淺一腳走出門。

康熙吩咐人偷偷跟著顧炎武,保護顧炎武安全回家。

胤礽抱著康熙的脖子,父子倆沉默地回宮。

晚上,康熙沒有去後宮。

他抱著兒子,長籲短嘆。

這個大清,還能有第二個顧炎武嗎?很難了吧。

胤礽蹭了蹭康熙:“阿瑪,你努力,你可以成為第二個顧炎武!”

康熙:“???”

他捏了捏兒子的臉:“是你好好努力!”

胤礽翻身,背對著康熙:“我不要。我還小。阿瑪,你聽過一句話嗎?”

康熙把胤礽翻過來,正對著自己:“敢用後腦勺對著阿瑪,你很囂張啊。說,什麽話?”

胤礽一字一頓道:“慧、極、必、傷。”

康熙抱緊了兒子:“誰說的?不準再說這種話。快睡覺,你還想不想睡了?”

胤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