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霸王票加更)(第3/7頁)

胤礽聽了許久康熙處理政事,終於發現康熙對漢人那一套黨爭原來一點都不知情,對儒家文化的變遷也雲裏霧裏,後世隨便一個歷史和文化愛好者都比他強。

胤礽這才恍然,現代人在信息爆炸中接受的信息量是古人不能比的。

特別是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他們看問題很全面、高屋建瓴。古人們卻像管中窺豹盲人摸象,只能勉強憑借經驗拼湊出事件的全貌。

現在,他就要給康熙上課,補足康熙缺少的歷史觀和大局觀。

胤礽從儒家最初的形態,講到外儒內法和外王內聖;從孔子最初的思想,講到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對孔子思想做了哪些改變;從門閥並立,講到各代帝王為了削弱世族做了哪些政策……

康熙越聽眼睛越亮。

康熙是純粹的天賦型帝王。

許多人以為康熙的政治思想是現在還不能被稱為“孝莊”的孝莊教的,但是從孝莊經歷就知道,孝莊沒這本事。

孝莊很早就進入了皇太極的後宮,沒有機會學習為政思想。她或許聰明,但並不英明,對國家政治見解更是非常淺顯,只是在權力鬥爭中較為厲害。

康熙的為君思想,全是看書自學自己琢磨。

他有老師,但老師不是帝王,教不了他帝王該怎麽做。

帝王需要總攬全局,需要從歷史的橫向縱向學習經驗,這些都只能康熙自己摩挲。

或許幾十年後,康熙會形成自己的帝王觀,但現在,他還在艱難摸索中。

胤礽的講解,將康熙心中的迷障輕松破除。

康熙在研讀史書和經義中的困惑,經過胤礽指點之後,終於通透。

康熙讓胤礽暫時中斷,然後重新安排了一遍,讓他可以更長久的聽“汗阿瑪”的教導。

康熙叫來知道一些情況的顧問行和趙昌為他速記胤礽說過的話,自己也拿著紙筆,一遍聽一遍做筆記,常泰橫刀守在帳篷門口。

梁九功也被叫到了帳篷裏,端茶送水送糕點,並換紙研墨,伺候三位速記做筆記的人。

胤礽先理清了歷史政治和文化變遷的大致脈絡,各朝各代除了昏君之外衰敗的真正原因之後,開始重點講解讓明朝衰敗的“黨爭”之事。

朝堂局勢瞬息萬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利益。

“黨爭”的根本也是利益,是世族門閥爭鬥的變種。

以前北方富足,北方世族門閥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南宋之後,政治中心南移,再加上稻米取代小麥、粟米成為主要高產農作物,南方比北方富足,南方世族門閥開始尋求更高的政治地位。

黨爭萬變不離其宗,朝堂上的廝殺,都是為了各自所代表的地方利益。

康熙腦袋裏靈光一閃:“清官不清,就是為了家族和地區利益?”

胤礽點頭:“明朝官員俸祿極低,若只拿俸祿,個個都吃不起飯養不起家。既然會餓死,他們還做什麽官?為了理想?或許有人是,但大部分人為利攘。一個清官背後,可能是好幾個豪強支持。”

胤礽想起幾年後,黃河治水的靳輔被汙蔑的事。

“比如黃河治水,在治水卓有成效之後,官員定會被彈劾。因為黃河不泛濫之後,他們共同的目標消失,黃河兩岸的人不會願意再為黃河治水損害自己的利益。”

靳輔被一群漢族清官誣告免官,便是因為他的治水涉及清丈兩岸土地,並讓占用河道的豪強把地吐出來。

那些彈劾他們的清官,如於成龍、郭琇等人,背後都站著北方山東豪強。

他們或許為大清做了許多好事,或許自身品行也不錯,但為了宗族、師友、家鄉人,他們也會做出誣告的事。

這就是初中政治課本上都會提到的“階級局限性”。

康熙想起自己看史書時的一個疑惑:“南宋嶽飛被十八道金牌召還,是否也涉及南方豪強利益爭奪?”

胤礽欣慰道:“沒錯。”

康熙立刻露出得意的笑容,就像是被父親誇贊的孩子。

在康熙現在眼中,他就是被汗阿瑪誇獎的孩子。

“無論是北上收付失地的軍費,還是收付北方失地後重建的費用,都會攤在南方人頭上。這對國家有利,但對南方無利。當皇帝和朝廷的威望不夠強大時,嶽飛的死亡是必然的。趙構沒有足夠的決心破釜沉舟,扛著南方騷亂給嶽飛做後盾,至於那兩個北狩的皇帝其實不重要。”

胤礽解釋道。

“古時起,民可載舟亦可覆舟,說的不是黎民百姓,而是世族。整個華夏國家的經濟和人才都掌握在世族豪強手中,當皇帝不夠強勢、朝廷不夠強大的時候,就只能仰他們鼻息。”

“明朝原本定下以勛貴抗衡世族的方針,但土木堡之變,勛貴集團瓦解,代表地方世族利益的文官集團把控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