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開幹(第2/2頁)

薛賢愁得臉皺成了一團:“唉,都怪我貪心啊,要是聽你的勸,也不至於弄到現在這步田地。我也跟你透露個信息,昨天飛碟的廠長來找我,說他們有意並購我們廠。我覺得我們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不至於需要並購。”

遠夏聞言,趕緊問:“他們並購的條件是什麽?”

薛賢說:“說是維持現在的狀況不變,人事不會變動,廠子依舊歸我管,他們會幫我們償清債務。”

“這麽好的事?你們對他們沒有任何義務?”遠夏心裏暗呼好險,多虧薛賢跟自己說了,差點就被飛蝶給陰了。

薛賢說:“我們不能再保留自己的品牌,生產要聽他們安排。但我也不是傻子,那些都是次要的,他們肯定是沖著我們和你們的合作來的。他們在我身邊安插了人,我們有什麽動靜,他們全都知道。”

遠夏說:“薛廠長,謝謝你把這事告訴我。我覺得你們沒有必要跟飛蝶廠並購,幾百萬的債務並不多,可以靠電動縫紉機的利潤兩年內就能還清。腳踏縫紉機需要減產,慢慢清掉存貨,廠子完全可以度過危機。”

薛賢說:“可是你們的技術轉讓費我這兩年怕是都籌不出來。”

遠夏說:“我兩千萬轉讓技術給你們的事你不要和任何人說,如果我真要轉賣技術給其他廠家,我會同時將技術轉讓給你,價格可以再優惠一些,還可以分期付款。”

薛賢簡直喜出望外,雙手抓住遠夏的手猛搖:“真的嗎?那就太好了!太感謝小遠老弟了。”

遠夏沒有主動去找飛蝶,想要賣高價,就得等他們自己找上門來。

就憑這次自己的電動縫紉機賣得不比春季的差,他有這個自信。而且就算是自稱自主研發的標準,他們的機器性能也是不如自己的。

從廣州回來後,遠夏和郁行一就未來的發展方向深入探討了一下,決定從自卸車開始做起。

首先,郁行一手頭那個快結束的課題就是研究汽車的,做車對他來說算是熟門熟路,難度要比挖掘機小不少。

其次,自卸車市場大,不管是裝載任何貨物都需要車來拉。中國馬上要迎來一個巨大的基建發展階段,不管是城市建設、路橋建設還是農村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自卸車。

雖然目前國內的汽車品牌都開始生產自卸車,但都還在摸索發展階段,存在不少缺陷,不如歐美國家的自卸車完善。

遠夏自信有能力縮短差距,超越國內同行,迅速搶占市場。

要開發工程機械,還得給郁行一找幫手,早期合作的那些工程師都該一個個找來了,那些可都是行遠機械的骨幹精英。

遠夏在自己的本子上,將他熟悉的一個個人名寫下來,打算一個個去尋找。

這些人有的還在上學,有的還沒下崗,有的在研究所裏工作……時間不太對,還早了一點,不知道能請得動幾個,不管怎樣,先試試吧。

等郁行一放了寒假,遠夏和他一起,帶著一群人去了一趟東北,參觀東北的重工業基地,重點是參觀長春汽車廠以及沈陽一家能生產挖掘機的建機廠。

參觀團裏的人有梁洪昌、喬明生、李寶根等工廠的骨幹,還有兩個是從學校找來的研究生,這是他們打算吸納進研發團隊中的人選。

這一次東北之行,讓大家大開眼界,原來大機器是這樣弄出來的。他們甚至有點難以置信,將來他們也能造這樣的汽車和挖掘機嗎?

不過遠夏和郁行一都很篤定。大家在機器轟鳴的車間中,被燃起了熊熊的鬥志,國營企業能做的,他們廠子也照樣能做出來。

參觀完畢,遠夏給大家買好火車票,讓他們先趕回去過年。自己則和郁行一留了下來,他還要去見一個人,沈陽建機廠的一位退休工程師,也是行遠機械早期的技術骨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