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第2/3頁)

但這樣短暫的教育終究不是長遠之計,自蒙館至經館,其中還有長達數年的空缺,是需要學習任務來填滿的。

之前庠序剛開辦,師資力量不足,也招不到合適的學生,姜舒便暫時沒有新立學館,而今第一批蒙館的學子已將到了升學的時候,也是時候再開設一個新的學館了。

在姜舒看來,一個勢力想要長久地發展壯大,人才和教育絕對是頭等大事。

正好,馬上又是一季招生入學季,為了趕上開學,回到密陽後,他召集兩府僚佐開會,提的第一件事便是新學館的設立。

於此,眾官員都沒有異議,如劉汕、秦商等人更是大力支持。

“只是,今年庠序經館招生人數已提升至三百人,若此時建立新學館,郡學恐怕難以容下這眾多生徒。”劉汕說出自己的顧慮道。

“無礙,可以另擇一地,作為郡學新校區,此事不著急,第一屆蒙館學生明年升學,還有一年的準備時間。”姜舒說出早就想好的應對策略,“至於今年,可先開設一個十幾二十人的小班級,招收附近適齡的士族官員子弟入學,嘗試摸索確立新學館的教學方式,方便明年的開課。”

說罷,他又擡起視線掠過眾人,微笑道:“諸位家中若有適齡的子弟,歡迎前來報名入學。”

劉汕聽聞此言便放心下來,只是開設一個新班而已,大不了讓先生們忙碌些,多排些課程,時間緊是緊了點,總歸是可以完成的任務。

況且上一屆畢業的學生中,亦有幾位成績優異者留校擔任助教,就目前來看,師者還是夠用的。

而其他官吏,聽聞使君要設立一個專門招收士族官員子弟的班級後,都不由有些心動,雖說郇州範圍內沒有什麽大世家,但讓子侄早些出去擴展人脈肯定是件好事。

一些腦子靈活的,甚至已經想到了使君此次從端門回來還帶回了侄子,會否使君的親侄兒也要進這新學館就學呢?

一時間,家中有適齡子弟的都生出了心思,準備回去後和家人商量商量此事。

既然大家都沒意見,設立新學館的計劃便就此定下了。

至於新學館的名字,姜舒思索過後,定為了“士館”,士人便是讀書人,新學館單純為了教育而設,取此意最為恰當。

隨後經過一番詳細的商議,官府又重新制定了有關郡學庠序各個學館的學習任務、教育年限和入學條件。

蒙館依舊為三年制,僅招收六至十二歲的適齡兒童入學,學習任務便是讀寫文字、基礎算數、人倫道德等最基本的啟蒙教育。

士館的教育年限為六年,招收十二至十八歲的青少年,學習任務較為廣泛,除人文課程的深入教育,在姜舒個人的強烈建議下,數理化同樣被添入課程。

但這幾門課程,原住民是比較難理解其重要性的,所以只能慢慢地影響滲入,先從玩家中招聘合適的老師編制教材,明年開始授課,爭取從下一代開始注入科學思維。

再說經館,仍是二年制教育,招收十八歲以上任何年齡階段的學子,學習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不過經館較為特殊,說是二年制,實則學生每年皆可參與官吏選拔考試,考試通過便能直接入府為吏,不通過則需再讀一年,第二年若還是不通過,便要隔三年才能再次報名入學,以免浪費教育資源。

新學制制定完畢,在場所有參與討論的官員都隱隱有種難以名狀的心悸感,仿佛自己剛參與完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制度的開創。

秦商擡頭凝視上方身著官袍端莊穩重的年輕刺史,心底生出思考。

如今這一政策僅在郇州實施,且選的多是底層官吏,尚且沒有太大的影響,若有一日,主公當真登上大位,將此政策推向全國呢?

屆時還會有中正官的存在嗎?

家世與門第還會那麽重要嗎?

思及此,他仿佛看到一片汪洋大海正緩緩掀起巨浪,而他就乘坐在巨浪之上的大船上,不由得激動又暗懷恐懼。

·

新學制確立後不久便是開學季,雖說在官府高層看來,密陽的這座庠序好似將發生巨大的改變,但因士館還未真正地開設,對於郡學的學生而言,一切仍與過往一樣,不同之處只在於郡學新添了一個特殊的班級而已。

聽聞那個班級只招收士族子弟,且使君的侄兒也在其中就讀,庶族子弟基本不敢靠近那座特殊的院落,於是這點小變化也顯得不足為道了。

在兩校忙著招生考試時,姜舒給下屬布置了新校區的建設任務,同時也給玩家發布了招聘任務,招聘日後在士館教學的師者。

此事必須謹慎選擇,故理科科目筆試的試題,姜舒特意請了張子房和朱明出卷,文科試題則還是由目前郡學經館的老師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