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第2/3頁)

就心甘情願受著吧!

·

進入深秋以後,北地的氣候愈發寒冷,百姓早起幹活時不得不再多裹上幾層麻布衣。

這一日,密陽城內的街巷似乎比往日還要熱鬧許多,尤其是郡府所在的廣延街,道路上來往的皆是背著布袋步履匆忙的男子,年紀自幼童至青壯皆有。

外地行商不知其中原因,詢問過路的農人,才知今日是兩校開學的日子。

秦朗也是這些學子中一員。

自從來到密陽,他們秦氏一族僅剩幾人的境況就好轉了許多。

從兄得到郡守看重,擔任了郡掾祭酒,父親的病也早已痊愈,如今還做了郡學的律學博士,秦朗的生活平靜下來,自然也想要學些本事為生,故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便去技校的武學報了名。

這一決定出乎家人預料,不論是秦商還是父親秦棠,都覺得他應該去上郡中的庠序,而不是去武學。

但秦朗心中自有打算。

一來,既然家中已有人從文,他再學習這些也沒有必要。

二來,之前在匈奴統治下為奴的那段經歷也帶給了他很大的感觸。

當下世道不平,將性命托付他人並不穩妥,唯有自己武力傍身,才能保護好親人,這是秦朗決定上武學的根本原因。

將理由解釋給從兄聽後,秦商最終贊同了他的想法,於是今晨,秦朗便提著一只裝著學牌的小包來到了雁棲裏的技校門口。

技校生徒多是庶民出身,大家穿著普通的衣裳在門口排隊,臉上懷著期待又緊張的神色,一個接一個地由門口守衛檢查完學牌後入內。

根據這些人的外形,秦朗基本能判斷出他們是哪個學院的。

穿著最為樸素、手上帶著老繭的多半是去工學和農學的,提著藥箱的必然是去醫學的,身材魁梧、神采奕奕的應當都是和他一樣去武學的。

秦朗盯準了一個高個大漢,跟著他一同入校,爾後順著路牌繞過了幾道長廊小院,果然來到了掛著“武學院”牌子的二層小樓前。

他們來得算比較晚的,進入屋內,堂中席位已然坐滿了身材精壯的大漢,這些人彼此之間都還熟識,正情緒高漲地聊著天。

“我這半輩子,先是做了燕嶠郡兵,然後又做了密陽兵,剿匪殺敵殺匈奴都幹過,還從未想過有一日會坐在學堂裏,這可夠新鮮的。”

“別提了,讓我扛刀上陣沒問題,要識字學兵法還真沒甚把握。”

“哈哈吳章,你不是怕了吧?要是不行趁早回去,讓你手下的兵替你來。”

“你小子閉嘴,那群新兵,等他們誰能打得過我,拿了我這什長的位子,再來替我上課不遲。”

秦朗明白了這群人的身份,應該是密陽守城的郡兵武吏。

“誒?這小孩未見過啊!”突然有人發現了秦朗的到來,大聲詢問:“你不是軍營的吧?”

秦朗搖搖頭,走到了第一排空余的席位入座,回道:“我還未參軍。”

“未入軍營也可來上武學?你會打架嗎?”

“正是不會才來學。”

大嗓門漢子還要再問,就被身旁人拽了一下袖子,小聲提醒:“你瞧他那一身衣裳,顯然是世家子,將來指不定就成你我的指揮了,莫在此多話得罪了人。”

大漢看了幾眼,發現還真是如此,便皺皺眉頭不再開口了。

秦朗隱約聽到了一些他們對自己的議論,不想同學因此而對自己生出嫌隙,便回頭解釋道:“我原先確為世家子,但在密陽破城後,門第已然沒落,來武學正是為了重振家門,眾位皆是身經百戰的勇士,乃吾之前輩,今後在武藝一門上還請諸位多多指教。”

軍漢們聞言先是一陣寂靜,隨後冒出一片和氣笑聲。

“果然是世家子弟,說話這般客氣。”

“好說好說,你要學武藝,平時閑了盡管來軍營尋我,我叫李剪。”

“小兄弟你別聽他的,學武找他可學不著什麽,待大軍得勝回城,步將軍要來此處上課,你還是跟著步將軍學為好。”

叫李剪的大漢原本還想爭辯幾句,聽到“步將軍”三字頓時沒話了。

秦朗笑著感謝了大家的提醒,看著室內一眾軍士插科打諢相處和諧的畫面,心中不由對接下來的學校生活生出幾分向往。

又過了一陣,負責管理他們這班武學生員的經學助教孫梁便來到了屋內。

這經學助教也是郡學的助教,負責教授武學學生識文認字。

武學雖主修武藝兵法,但不學文,就讀不了兵書,不學數,就缺乏判斷思考能力,因此文學與算學便被列入了必學科目,其他各院也是一樣。

助教孫梁是個留著長胡須的老儒士,為兵者一看到這副老夫子模樣的人便不敢多話了,一個個跟鵪鶉似的坐在各自的席位上,乖巧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