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封賞(第2/3頁)

陸珩順勢給她說起後宮關系,這種事情要是簡單說,無非是幾個派系搶地盤,要是扯開了細說,那能說三天三夜還不帶停。陸珩故意說得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馬車停下時,陸珩還沒有說完。

王言卿被這些過於繁多的名字繞得眼暈,只能請陸珩到屋裏坐,她拿紙筆細細梳理人物關系。陸珩很有心慢慢說,最好耽誤到留宿,但宮裏還有事等著他,陸珩只能遺憾地調回他的邏輯水平,坐了一會後戀戀不舍地離開。

王言卿見陸珩這麽君子,心中頗覺意外。陸珩端方守禮地出門,心裏卻恨恨地想,宮裏的事必須得盡快解決了,下次來,他一定要留宿。

凡事只要開了頭,再三再四就順理成章。有了留宿,長久住下還遙遠嗎?

·

皇帝終於恢復理政,前朝莫不歡欣鼓舞。雖然皇帝現在還不上朝,但住在乾清宮,高階官員至少能見到皇帝了。

前段時間,他們幾乎都以為皇帝被陸珩控制起來了。如今皇帝露面,臣子們才把心放回肚子裏。

皇帝回乾清宮後,宮變結果也很快公布。宮女楊金英等被錦衣衛砍頭,並誅族屬十余人。曹端妃和王寧嬪因治宮不嚴,引咎自盡。

方皇後救駕有功,進方皇後之父方銳為泰和侯。大明很少有外戚封侯,上一位是孝宗皇帝的張皇後,因為獨寵惠及家人。如今方皇後因為救駕,也給家族帶來了榮耀。

但若說方皇後是這起宮變中的最大贏家,那就遠遠不及了。方銳雖然封了侯,但沒有實權,僅在南京錦衣衛領一份空餉。將來方銳死了,泰和侯的爵位也很難傳給兒子,基本就是個榮稱。

而宮變的另一位功臣就遠不止如此了。陸珩升正二品都指揮使,掌管親軍指揮使司,兼任錦衣衛指揮使。

都指揮使與布政使、按察使並稱三司,是一省最高軍事負責人,很多時候都是虛銜,給功臣皇親養老用的。而陸珩年紀輕輕就居此高位,官銜高,又手握錦衣衛指揮使實職,不隸五都督府,其他武官根本管不著他,在京城裏簡直沒有掣肘。

功高莫過救駕,而陸珩救了兩次,這簡直是老天爺搶著給他送飯吃。陸珩軍事地位徹底超越郭勛,軍中無人出其右,恐怕唯有內閣首輔能牽制他一二了。

朝中人都暗暗罵離譜,但見了陸珩,少不得恭恭敬敬叫一聲陸都督。陸珩的履歷輝煌到毫無參考意義,眾人不知道該嫉妒他獨得命運鐘愛,還是該羨慕他每次都能化險為夷。

更離譜的是,京城中居然出現錦衣衛和東、西廠聯合辦案的奇觀,要知道,錦衣衛的出現是為了監視臣子,東廠是為了監視錦衣衛,而西廠是為了監視東廠。廠衛從一出現就明爭暗鬥不休,現在錦衣衛、東廠、西廠竟然聯合起來了,真是活見鬼了。

這場宮女謀殺皇帝離奇而驚險的宮變隨著冬盡春來、雪融冰銷而落下帷幕,因為發生在壬寅年,又被稱為壬寅宮變。

王言卿身在其中,並沒有明確感受到壬寅宮變帶來的變化,比如陸珩這廝又升官了。她忙著進宮問話,楊金英案看似查完了,但掀起的波浪卻久久不息。今日有楊金英趁皇帝睡著用繩子勒他,那明日會不會有其他人弑君?

皇帝要排查宮廷裏所有潛在的危險,換言之,他想知道身邊所有人的心裏想法。

王言卿每日清早出門,日暮被陸珩送回來,日程比許多官員都規律。之前那次似乎達成了默認,每天王言卿進宮後,由西廠太監領路,帶她去今日要問話的宮殿。王言卿借詢問楊金英之事判斷對方是否有貳心,然後把自己的判斷記在紙上,出宮前由西廠太監帶走。

這些紙被送到哪裏,作何用途,王言卿一直不去深想。

有一天,王言卿突然被帶到了乾清宮。她從角門入殿,進去後發現幾個奶娘嬤嬤正圍在一個繈褓旁邊,小心翼翼地哄著裏面的孩子,好讓她不要發出哭鬧聲。

察覺王言卿來了,奶娘、嬤嬤都露出緊張之色,戰戰兢兢給王言卿行禮。顯然她們也聽說了後宮的訛傳,以為王言卿僅憑對視就能聽到一個人心裏的想法。

這可實在是冤枉她,王言卿要是有這等神通,何至於被人騙了兩年?王言卿本來還疑惑她來乾清宮做什麽,看到大公主後,王言卿大概猜到了。

奶娘和嬤嬤的眼神飄忽躲閃,極力壓抑著內心,生怕被王言卿看穿。唯有大公主,撲閃著圓乎乎的眼睛,好奇地看著王言卿。

王言卿也認真地看回去,兩人對視片刻,大公主忽而咧嘴一笑。

她的笑容天真無邪,圓圓的眼睛彎成月牙,像極了她的娘親。

王言卿心中忍不住嘆息,大人有太多肮臟虛偽的心思不敢示人,孩子卻無畏無懼,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意。這個本該是帝國最受寵明珠的公主並不知道,她剛剛失去了自己的親生母親,而殺母仇人正是她的嫡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