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2/3頁)

霍謹博這等下人是沒有馬車坐的,他們只能跟在馬車旁走著去。

萬年寺在洛京的東北方向,距離洛京有三十裏地,再加上從成國公府到城門的距離,他們得走兩三個時辰才能到,怪不得要這麽早出發。

成國公府位於登明坊,登明坊有七八條街道,胡同和小巷更是不少,若是不小心陷進小巷裏,不熟悉地形的準會迷路。

國公府東邊就是一條胡同,霍謹博隨著車隊走進胡同,沒一會兒便走到一條南北走向的寬闊大街,街上並沒有攤販。

霍謹博了解過洛京城的坊市制度,基本上沿襲前朝坊市分離的規章制度,就是將住宅區和商業區分開,在住宅區不允許擺攤,違者會被巡邏的衙役或者步軍營的人驅趕,屢次不聽勸告者還會被抓起來。

基本商鋪和攤鋪都在商業區,那裏十分熱鬧,每天都是人來人往,因為那裏太熱鬧容易堵塞,成國公府的車隊不會走那裏,霍謹博暫時沒有機會見見古代的集市。

隨著車隊走了大約一柱香的時間才走出內城,來到洛京的外城。

說到外城,就不得不說說洛京城的格局。

洛京城從內到外總共分為四個區域,最中心的自然是皇宮,也就是皇帝,眾嬪妃以及皇子公主們住的地方,這裏有層層禁衛守衛著,沒有令牌外人很難進到裏面去。

從皇宮向外就是皇城,皇城是皇宮的各個機構建築所在,比如什麽花房,酒房,藏經庫等等,皇室的太廟和社稷壇也在皇城。

皇城再往外就是內城,內城的成分就比較雜了,六部以及其他有司衙門皆在內城,各大臣的府邸也都在內城。

另外,內城還住著幾十萬的百姓,這些百姓包括販夫走卒,士族豪紳等各個階層的人。

至於外城,也就是洛京城的最外圍,那裏住的人就更多了,最起碼得有兩百萬人以上。

洛京作為眾多王朝的國都,最一開始其實是沒有外城的,但因為大量百姓遷到外城所在,便有大臣以“有城必有郭,城以衛民,郭以衛城”的古言向皇帝提議修建外城,於是當時的掌權者便下令修建外城。

但修建外城是一個極大的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僅以一國之力根本完不成,所幸後來洛京又經歷了幾個朝代,集歷朝歷代之力才將洛京的外城完全修建完成,然後就成了今日的樣子。

霍謹博隨著車隊從外城街道穿過,外城的街道明顯沒有內城幹凈規整,雖然外城也有衙役巡邏維持治安,但也只能制止一些搶劫偷盜之類的事,其他的只要不過分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外城的人接觸到貴人的機會很少,如今看到這麽一大批車隊經過,很多人的視線都被吸引過來,三三兩兩湊在一起低聲說話。

成國公府的馬車都帶有國公府的標識,沒見過的人肯定認不出來,但馬車上帶有標識本就是身份的象征,這一點很多百姓都懂。

所以百姓雖然好奇,但也只是和相熟的人討論幾句,隨著馬車經過街上的百姓都識趣地讓開一條道,免得擋了貴人的路。

霍謹博跟在車隊中,注意到周圍百姓那敬畏中摻雜著好奇的目光,他對這種目光並不陌生,這一路走來已經看到不少。

這便是上位階層對底層百姓最直接的影響!

霍謹博身在國公府,雖然身份低微,但那只是對於國公府的人而言,若是在外面,哪怕比他身份高出很多的人,見到他不能說笑臉相迎,但絕不敢肆意欺辱。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人明知賣身為奴會失去自由。卻依舊願意賣身的原因。

霍謹博也是進清芷苑多日後才知道國公府很多賣身為奴的人並非是活不下去才賣身,也有很多人是為了國公府的權勢。

他以前雖然理解但畢竟沒有體會,總覺得還是自由重要些,但今日看到那麽多敬畏的眼神,他突然覺得或許自己應該改變一下計劃。

萬年寺

車隊走了兩個多時辰終於到了萬年寺,萬年寺乃是洛京附近最有名也是最氣派的寺廟,每日來此的人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很多達官顯貴都喜歡來此進香,萬年寺中供奉著不少牌位,有些是為活人立的長生牌位,有些是為逝去之人立的往生牌位。

成國公夫人就在此有往生牌位,因為有這個牌位在,國公府每年給萬年寺捐獻的香火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成晗菱等人每年都會來此齋戒十日,萬年寺早就為他們備好了小院——一座看起來很樸素其實裏面裝飾得極好的四合院。

成晟然夫婦理所當然占了正房,成晟旻和成晗芙則分別去了東西廂房,至於成晗菱,她不住這裏。

作為永康帝親封的郡主,成晗菱有資格獨自住一個小院。

這也正和成晗菱的心意,她可不想和那麽多人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