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8章 咎由自取

焦讓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並不值得別人同情,但因為焦讓的緣故,卻讓蜀國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就白白地丟失了興古這麽一個大郡。

而且是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興古就丟掉了,一直等魏軍到了滇池,他們才發現魏軍真得打過來了。

焦讓鎮守的興古郡,非但沒有起到對魏軍的任何阻擋作用,就連最起碼的示警作用也起不到,真是一個廢物點心啊!

當然,霍弋是清楚焦讓的能力的,如果有可能的話,霍弋早就恨不得將焦讓給撤職,另外換上能力相當的人去當興古太守了。

只可惜,霍弋也只是建寧太守,雖然掛著總督南中七郡的頭銜,但實在他對其他六郡並沒有生殺予奪的權力,不光是焦讓,就是別別的太守,霍弋都真沒有權力去撤職換人。

那怕霍弋就是真得坐上了庲降都督的位子,有了直接管束南中七郡的權力,都未必能撼得動這個六個太守。

除了建寧郡之外,其他的南中六郡,太守之位皆是當地的大族土官來擔任的,這種世襲罔替的官吏制定,就連蜀國朝廷都幹涉不了,大才如諸葛亮,用兵征服南中之後,一樣忌憚南中大族的勢力,不敢輕易地來虎口拔牙。

以霍弋目前的身份地位,最多也就是能給其他的太守下達下達命令,甚至於他們聽不聽,是不是陽奉陰違,霍弋都沒有什麽太好的辦法,畢竟名不正則言不順,霍弋沒有庲降都督的實職,自然對這些土官太守們沒有太大的約束力。

最後的一任庲降都督是閻宇,自從閻宇從南中調到永安擔任都督之後,朝廷在南中地區就沒有再設置都督之位。

以前閻宇在當庲降都督的時候,霍弋就曾經擔任過他的參軍,後轉任護軍,閻宇調離南中之後,霍弋也升任了建寧太守,同時加監軍翊軍將軍,統管南中諸事。

但是朝廷並沒有直接任命霍弋為庲降都督,或許是朝廷考慮到霍弋的資歷尚淺,尚不足以擔任如此要職?抑或是朝廷本意就是想要取締庲降都督的這個編制,就如同以前曾經設立過的江州都督,到後來不也是給取消了嗎?

起初霍弋覺得並沒有什麽不同,雖然自己沒有能夠當上庲降都督,但依然還是以建寧太守之位監管南中七郡的,在權力上應當是劃等號的。

但履職之後,霍弋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麽回事,這南中的水,可是深得很。

南中七郡之地,雖然是地廣人稀,看起來荒蕪的很,但實際上把南中各地的人口全部加起來,其實也並不會比蜀國全部的人口少多少。

這是因為朝廷在統計人口的時候,往往只會去統計賦稅人口,也就是說只有交稅的人平民,才會被登記入冊,嚴加管理。

至於南中的那些蠻夷部落,原本就不算是蜀國人,諸葛亮南征之後,他們雖然表示願意臣服,但並不意味著會將所有的南中人都納入到蜀國的賦稅體系之中來,以孟獲為首的各個部落臣服,也就僅僅只是向朝廷稱臣而已,每年象征性地給朝廷上交一些金沙、丹漆、象牙、香料等貢品,然後再獲得朝廷賞賜下來的蜀錦、布帛、糧草、牲畜。

其實就是這麽一個以物易物的交換過程,朝廷方面都是吃著大虧的,雙方物品的交換,根本就不是等價的,蠻夷部落拿價值一文的東西,就可以換來朝廷五倍十倍的賞賜。

蜀漢朝廷傻嗎?當然不傻,他們正是利用這種豐厚的賞賜,來安撫南中的蠻夷,只要他們不造反,那朝廷就已經是燒高香了。

如果他們向南中的蠻夷課以重稅的話,恐怕南中這些夷人,早就揭竿而起了。

所以蜀國朝廷不能也不敢將各個蠻夷部落列入到征稅的範圍。

同樣的,南中地區還有許多的大族,他們操縱著南中各郡的權力、人口和家奴,而尋常這些大族豢養的私兵、家奴、農奴都同樣不在戶籍冊上,當然也不會向這些人丁征稅。

當了建寧太守霍弋才知道,整個南中地區在籍人口才四萬戶,十七萬多人,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南中地區可是有整個七個郡,五六十個縣,居然才這麽點人口,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霍弋也很快地摸清了實底,除了蠻夷族不在戶冊之內,就連許多的大族都是在隱匿人口,逃避稅賦。

像焦讓那樣,每年橫征暴斂,搞得興古是民怨沸騰,但收回來的稅賦,大多數焦讓一個人就享受了,真正上交朝廷的,只有可憐巴巴的極少數。

盡管霍弋能夠查到真相,但他卻沒有資格對南中六郡的太守動手,只能是寫奏章上疏於朝廷,由朝廷來進行定奪。

但朝廷的回復卻是讓霍弋不可以輕舉妄動,畢竟有雍闿、高定的前車之鑒,朝廷安撫還來不及呢,又怎麽可能會跟南中的這些大姓過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