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0章 夢想破滅

司馬倫想要復仇,別人是靠不上的,唯一能指望的,也只有一心北伐的姜維了,所以司馬倫必須要全力支持姜維才行。

還好司馬倫手中有一支軍隊,讓他在蜀國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司馬倫如同夏侯霸那樣單槍匹馬投降蜀國的話,那肯定絲毫也不會受到重視的,更不會成為蜀國各派爭相拉攏的對象。

就連後主劉禪對司馬倫都是青睞有加的,還專門將南平公主許配給了司馬倫,可見司馬倫的地位是非比一般的。

不過司馬倫心心念念地還是家族的復仇大業,兩次的隴西之戰的結果讓司馬倫認清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從關隴一帶進軍幾乎是一種奢望,蜀軍在這個方向上已經是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了,成功的幾率是微乎其微。

還好姜維也認識到了這一點,第二次隴西之戰結束之後,姜維奉詔回京,就再也沒有回到過漢中了,而是轉向了永安,並且試圖從東路尋找新的突破口。

姜維的這個轉變司馬倫也是極為認同的,長久以來,蜀國的北伐路線都十分的單一,就是兵出關隴雍涼,除了第一次北伐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之外,其他的多次進攻都被魏國給防死了,再難有作為。

魏國的雍涼防線,一直是由司馬懿打造出來的,那怕後來司馬懿調回到了洛陽,但雍涼防線的核心戰術卻從來也沒有過改變,也就是說,司馬懿撐起了雍涼防線的大局,幾十年來蜀軍都始終無法攻破這道防線。

司馬倫作為司馬懿最小的兒子,對司馬家的一切還是了如指掌的,盡管現在雍涼防線已經易主了,但魏軍的防禦能力並沒有隨之降低,反而是有增無減,兩次的隴西之戰就證明了這一點,姜維想要從關隴一帶尋求突破,難度很大。

所以改變進攻方向,尋找新的突破口,成為了蜀國北伐急需解決的問題。

其實蜀國北伐還有一條路,那就是從漢中沿漢水東下,直取上庸三郡。

在蔣琬主政的時候,就曾經力推這條北伐路線,為此蔣琬還曾親臨漢中,督造戰船,準備水陸兩路進攻上庸。

不過這個計劃遭到了蜀中諸臣的反對,漢中的地勢要比上庸高,蜀軍出兵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但去時容易回來難,一旦進攻受挫,想要退回漢中就不是那麽容易了,很可能會遭到全軍覆滅。

從這一點上來講,進攻上庸的風險太大,它不像從關隴進軍,進可攻退可守,一旦進攻失利,那後果就不是蜀國可以承受的。

所以蔣琬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最終由於群臣的反對而流產,蔣琬也最終是得病郁郁而終,進攻上庸的計劃也就從此擱置,無人再提及了。

其實從諸葛亮執著於兵出祁山伐魏,就可以看得出諸葛亮對進攻上庸並不支持,理由其實也很簡單,蜀國國小兵少,不敢冒太多的風險,一旦遭遇到致命打擊,蜀國的那點微薄家底,很快就會拼光了,以諸葛亮的謹慎,當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所以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沒有從上庸進軍的打算。

姜維接手了諸葛亮未竟的事業之後,也依然始終將關隴方向確實為北伐的突破口,屢敗屢戰,執著無悔。

不過經歷了最近兩次北伐的失敗,尤其是在司馬倫歸降,蜀國已經拿下隴西五郡的大好形勢之下,依然無法抵禦住魏軍的瘋狂反撲,著實讓姜維比較心涼,不是自己不盡力,而是敵人太強大了,強大到了蜀國已經無法匹敵的地步。

關隴這條路走不通,姜維也只能是另辟他徑,上庸基本上不在姜維的考慮範圍,而別的進攻路線,完全沒有,姜維當然也會為此深為苦惱。

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轉機悄然出現,曹亮興兵大舉伐吳,大有一口吞並吳國之意,姜維立刻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所以他才會和閻宇調換防區,將右將軍閻宇調往了漢中,而姜維則率兵前往了永安。

永安是蜀國的東線重鎮,但不與魏國相鄰,而是與吳國相鄰,自從諸葛亮重修了蜀吳關系之後,永安就再沒經歷戰事,蜀吳之間,也維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

由於永安和吳國為鄰,自然這裏不可能成為北伐曹魏的基地,但魏國伐吳,天下的形勢大變,姜維有著極其靈敏的嗅覺,所以才會將蜀國的戰略東移,時刻謀劃著從永安東進,奪取荊州。

司馬倫對姜維此舉是極力贊成的,關隴之路堵死之後,永安成為了司馬倫最後的希望,如果能從永安尋找到突破口的話,復仇大業也不會再成為一句空話。

吳國的形勢完全可以用一日千裏來形容,建業被魏軍攻破,吳國也正式地宣告了滅亡,盡管在揚州和荊州還尚有吳軍的殘部在抵抗,但吳國的形勢早已是覆水難收,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