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3章 另立新君(下)

陶基當即表示,這個提議雖好,但沒辦法執行啊,整個交州也沒有一人孫氏皇族血統的人,總不能隨便拉一個人來冒充吧?

施績卻是很淡定地告訴他,這個問題根本就不算問題,因為在施績的軍中,就有一個現成的人選:上虞侯孫奉。

雖然他不是孫權的嫡子嫡孫,但卻是長沙桓王孫策的嫡孫,根紅苗正血脈純,完全有資格繼位大統。

同時施績告訴陶基,原本當初孫休駕崩之後,他和陸抗步協就商量著另立新君來著,當時他們挑的人選就正是擔任臨賀太守的孫奉,只不過萬事俱備,最終卻被張布和濮陽興在會稽給搶了先,立了烏程侯孫皓為帝,所以他們立帝的計劃才被迫中止的。

後來孫皓被殺之後,立孫奉為帝的想法倒是又提了出來,但此時魏軍已經對荊州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稱帝之事也只能是緩緩再說了。

後來陸抗撤離武昌,準備向蜀國投降,借助蜀國的兵馬來抵抗魏軍,所以孫奉稱帝這事也就徹底地黃了。

施績巴丘叛走之時,孫奉選擇了追隨施績,所以此後孫奉就一直跟隨著施績,最後一同來到了交州。

施績對陸抗歸降蜀國的計劃很是不滿人,這也是導致他叛逃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說施績也知道陸抗歸降蜀國也不是真得投降,而是想要借助於蜀國的力量來復國,但施績認為,陸抗這是在玩火,就算是借助於蜀國的力量戰勝了魏國,那蜀人是肯輕易將吃下去的肉給吐出來的嗎?

玩火者必自焚,施績為此曾經和陸抗發生過激烈的爭論,但陸抗固持己見,根本就容不得任何不同的意見,道不同不相為謀,施績最終也只能是選擇和他分道揚鑣。

但就算是選擇了和陸抗分開,施績心心念念地也是另立新君的事,畢竟在孫皓死後,吳國就已經進入到了無主的狀態。

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幾乎是所有人的一種共識,畢竟他們高舉的還是吳國的旗幟,總不能說連國君都沒有吧,那豈不是一件超尷尬的事。

其實在到達長沙之後,施績便已經又有了立君的打算,陸抗想要歸降蜀國,當然就不準備再立新君了,施績壓根兒沒準備降蜀,自然將扶立新君列為了頭等的大事。

但在長沙時,施績的勢力微弱,而且又時刻擔心魏軍會來進攻,枕席難安,縱然施績有這樣的想法,卻也沒有實現的條件,所以他只能是暫時地隱忍下來,等到有合適的時機,再考慮冊立的事。

如今到了交州之後,施績的心思自然又活絡了起來,而且以交州目前的情況來看,也確實是需要一位皇帝來坐鎮,穩定大局的,這不禁讓施績感嘆萬分,孫奉這稱帝是天時地利人和具備,自己的夙願真得有機會實現了。

陶基聞言大喜,孫奉是孫策之孫,這江東的基業,本身就是孫策打下來的,如果不是孫策亡故的時候,孫策之子孫紹年紀太小,難以主持大局,這江東的基業又怎麽可能有會輪到孫權?

如今孫權早亡,孫權的子孫星流雲散,死得死,逃得逃,不知所蹤,現在施績和陶基也找不到孫權的嫡子嫡孫來繼位了,只能是找到孫策的嫡孫虞侯孫奉來當這個皇帝。

陶基甚至有一種感覺,這莫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當年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的江山,到如今正好還了回去,如果真有宿命的,這還真就是一種宿命。

陶基對扶立新君的事也是比較熱衷的,自從建業淪陷,吳主駕崩的消息傳到交州之後,交州便是人心浮動,惶惶不安,叛亂事件是屢有發生,再加上魏軍不斷地逼近交州,搞得陶基是焦頭爛額。

如果這個時候能夠扶立新君,交州的形勢便會有根本性的改變,這對交州抵禦魏軍的進攻是有利的。

而且扶立孫奉為新皇帝,對交州的所有官員都是有好處的,新君登基,必然要組建新的朝廷,那怕現在是特殊時期,朝廷的構成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完備,但主要的機構還是要存在的,陶基有扶立之功,位列三公自然也不在話下。

如果沒有這個契機的話,陶基在遠離朝廷地方當刺史,晉升起來特別地困難,想到朝中任職,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呢。

現在有機會讓皇帝在交州登基,這不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嗎,陶基當然是舉雙手贊成的。

既然陶基沒有意見,這事很快就確定了下來,陶基這邊吩咐下面的立刻張羅起來,非常時刻,自然是一切從簡。

施績則是回到了軍營之中,將此事告訴了孫奉。

當初陸抗將孫奉從臨賀迎到了武昌,就是準備讓孫奉登基稱帝的,當時孫奉那個激動呀,小心臟怦怦直跳,都快從嗓子眼裏給蹦出來了,他是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還會有登基當皇帝的一天啊,太意外了,太突然了,讓孫奉一時間真是如夢如幻,甚至都不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