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1章 誰家祖上沒闊過

吳軍的行動在建安郡也激起了山越人的反抗,千百年以來,山越人就棲息在這片土地上,盡管南遷的漢人不斷地侵蝕著他們的領領地,但山越人采用忍讓的態度,雙方始終是相安無事。

以前漢人官府雖然得寸進尺,不斷地侵占山越人的領地,但至少不會把山越人當做奴隸來對待,而山越人也沒有什麽根深蒂固的領土概念,反正這裏的大山連綿不絕,地域廣闊無邊,此處呆不下去了,重新換個地方便是,江南之地皆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河流湖泊眾多,習慣以漁獵為生的山越人無論到了哪兒,一樣也能活得比較滋潤。

但現在卻有所不同了,吳國的軍隊不僅僅只是為了掠奪地盤和掠奪財產,他們的目標變成了擄掠人口,將山越人變成他們的苦工奴隸,倍加欺淩。

此舉顯然激起了山越人的極大反抗,在和吳軍的較量之中,山越人往往進行著殊死的搏鬥,只是吳軍采用了各個擊破的戰術,專門挑撿實力比較弱小,人口比較稀少的部落下手,而血戰之後,吳人常常可以得手,這無疑更加地助長了吳人的囂張氣焰。

萬彧屢屢得手,行事愈發地肆意猖狂了,但殊不知危險已經悄悄地向他逼近了,山越人雖然各自為營,素不往來,甚至是相互攻伐,但涉及到部族生存的大事上面,也一樣能做到同仇敵愾。

許多的小部落慘遭滅族,他們之中許多人逃了出去,便向大部落的宗帥求救。

建安郡境內的山越人以華仇和洪基為首,華仇是華當的後人,洪基是洪明的後人,漢末之時,以洪明、洪進、苑禦、吳免、華當五大宗帥為首的南部山越稱雄於會稽建安諸郡,五大宗帥各領萬戶,聲勢浩大,後來被賀齊所平,大部歸降,只剩下華家和洪家的兩大部落藏匿於深山,後來不斷兼並一些小的部落,逐漸成為了建安兩大部落。

這次萬彧征剿山越,自然也是要繞開華仇和洪基這兩大部落的,畢竟留平對建安山越的情況相當熟悉,所以他給萬彧提建議,那就是千萬不可招惹華仇和洪基的部落,這兩大部落實力強悍,如果把他們給招惹了,那就不亞於是捅了馬蜂窩,只怕建安郡從此再無寧日。

許多年來,吳國的建安郡官府與華仇、洪基的部落之間,一直保持著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官府從來也不去侵犯華洪兩部的地盤,而華洪兩部也從來去滋擾官府的轄地,雙方一直以來,都是相安無事的。

留平告訴萬彧,他可以去征討一些小的部落,但無論如何不能動華洪二部,萬彧對留平的忠告倒也不敢違拗,畢竟在建安郡,他可真是人生地不熟,所有的情報和信息都需要留平來提拱,就連行軍打仗,也得依靠留平派來的向導,否則的話,那復雜崎嶇的山路,繞來繞去的,足以讓萬彧的人馬迷路了。

但光是不打華洪兩大部落,只吃小部落的話,依然是充滿著風險的,整個建安郡境內,雖在分布著大大小小幾十個山越部落,表面上看來各個部落互不往來,但實則卻是有著很大的有牽連和關系的,那些小部落大多也是依附於大部落而生存的,如果沒有大部落的支持和庇護,那些中小部落確實也很難生存下去。

這些小部落之所以紛爭不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所依附的靠山不同,華洪兩大部落分別位於建安北部和建安南部,出於穩定的需要,兩大部落很少進行正面的沖突,但他們往往會挑唆一些中小部落進行對抗,借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地盤。

這正是華仇和洪基的精明之處,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如果他們兩大部落相爭不斷的話,最後得利的,只能是吳國官府,這種賠本買賣,他們自然不是幹的。

其實南方的山越族,並不是像北方的那些遊牧胡人一樣屬於蠻夷外族,而是土生土長的華夏之族,山越的前身便是春秋時期的越國,相傳為祝融八姓之一,和楚國同根同源,皆為羋姓,山越人的祖上也曾闊過,出現過越王句踐這樣王霸極的人物,臥薪嘗膽這個歷史典故至今流傳,成為了最為勵志的典範。

只不過越國最終也是曇花一現,句踐之後,越國很快被楚國所滅,大量的越人後裔逃往了深山之中,以躲避戰亂。

其實山越的構成是相當的復雜的,終了越人後裔之外,他們還糅合了百越以及從北方逃難而來的流民,嘯聚山林,對抗官府,成為了自秦漢以來南方最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許多的山越人,甚至還懷揣著復國的夢想,希望著能重現當年越王句踐時代的輝煌。

華仇顯然是懷有這樣的心思的,作為建安山越最大的部落,同時也是南方山越諸部之中實力最為靠前一支部落,華仇對數百年前輝煌一時的越國十分的追思和癡迷,作為越王句踐的後裔,他很想重現這種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