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 這不是扯淡嗎?

幽州軍全軍覆滅的消息很快地傳到了洛陽,司馬師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半晌無言,木坐良久,最終化作了一聲的長嘆。

其實幽州軍的失敗,也在司馬師的意料之中,畢竟幽州遼西之地失守之後,遼東的局勢已經變得芨芨可危,衛瓘和王頎退守臨渝關,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阻擋住了並州軍的進攻之勢,但實則並不能解決幽州的困局,除非司馬師能派兵增援,否則幽州的局勢只能是進一步地惡化,最終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

但出兵之事說起來簡單,想要實現卻也是無比的困難,由於司馬軍的騎兵隊伍尚在重建之中,並不具備野戰的能力,這個時候司馬師出兵,基本上是白給。

對此司馬師有著清醒的認識,如果說司馬懿留給司馬師最大的財富,就是他一生的訓誡,小不忍則亂大謀,現在司馬軍正處於休養生息的關鍵時刻,如果司馬師草率地出兵幽州的話,很可能不但解決不了幽州的危機,反而會讓自己越陷越深,影響到天下大局。

所以,司馬師從戰略角度上來講,是把幽州當做了棄子,他采納了司馬倫在冀州募兵三十萬的計劃,加強了冀州的防禦力量,以確保可以阻擋並州軍的南下。

至於幽州軍的局勢,只能是聽天由命了,臨渝關的這顆棄子,能否發揮出一點余熱來,司馬師也不再抱什麽希望了,總之,幽州軍全軍覆滅,也完全在情理之中,縱然有些遺憾,但也絕不會動搖司馬師的戰略布署。

而幽州失守之後,冀州更成為了並州軍首當其沖的攻擊目標,不過鐘會到達冀州之後,大刀闊斧地執行了司馬師的命令,原定三十萬的募兵目標,已經基本上達成了。

現在的冀州,差不多已經是全民皆兵,十五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的青壯,幾乎都被強征入伍,要知道,這些青壯可是主要的勞動力,幾乎承擔了冀州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農業生產,這些青壯入伍當兵之後,大量的土地被撂荒,冀州的經濟也趨於崩潰的邊緣。

為此,朝中的大臣何曾鄭沖等人曾聯名上奏,認為冀州的防務固然要緊,但如此窮兵黷武,只怕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此中的利害,司馬師當然也比較清楚,但目前騎兵不可用,野戰無力,如果冀州沒有充足的軍隊,如何來抵禦並州軍的進攻?

只能是說目前的這個計劃,只是一個權宜之計,為了守住冀州,做出一些犧牲也是必要的,一旦冀州的局勢變得穩定,而司馬軍的騎兵也具備了戰鬥的能力,那麽三十萬冀州軍解甲歸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特殊時期,必須行特殊之事,好在司馬師掌控的地區又不僅僅只是冀州,在冀州搞全民皆兵,又不意味著其他的州同樣行事,其他的州還是維持現狀,這樣一來,司馬師便可以利用其他州產出的糧食和其他物資,來反哺冀州,雖然說其他各州的稅賦要緊張一些,冀州的負擔要分擔到其他的州去,但盡管總體而言,也不是屬於不可承受的範圍,等渡過了這個難關,局勢還將會有所改變的。

還有大臣提議在冀州搞屯田,將這招募來的三十萬人集中到了一起,進行軍屯,可以一面兼顧防禦作戰任務,一面不耽誤農業生產。

其實這倒也是一個解決的辦法,當年曹操不就是這麽幹的嗎,現在魏國在淮南也實行軍屯制,備戰備荒,防禦吳國進犯的同時,每年還可以生產糧食數百萬斛,雖不能完全地解決淮南軍的糧草補給,但卻也是一個很大的補充。

冀州募兵三十萬人,比起淮南的十萬駐軍來說,規模更為地龐大,如果充分地利用好這三十萬人,每年能生產出上千萬斛的糧食,冀州的經濟問題便可以有效地得到解決,也不用額外增加別的州的負擔了。

這個提議開始的時候,也讓司馬師有些心動,一面戍守城池,一面進行屯田,確實可以做到兩不耽誤,冀州糧食不缺,老百姓自然也就少了怨言,對穩定冀州的大局還是可以起到關鍵的作用。

司馬師便給鐘會寫信,征詢他的意見,畢竟鐘會身在冀州,最有發言權。

不過讓司馬師比較意外的是,鐘會卻婉拒了這個提議,鐘會認為,屯田之法並不是不可行,但此時的冀州,卻是不易執行的,就算要執行,也必須等上兩三年的時間,等到條件成熟之時,再推行不遲。

鐘會之所以說條件不成熟,主要的原因還是兵員的素質問題,淮南軍實施屯田,已經有很多年了,其駐軍,大多也是從其他各地調來的舊軍,他們就算短時間不加以操練,也是具備完全的戰鬥力的。

而冀州新募的軍隊不同,他們都是農民出身,沒有經過任何的軍事訓練,鐘會為了讓這些新軍能初步建立起戰鬥力,正抓緊時間進行操練,從早練到晚,所有的時間並不多都投入到了操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