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謝時來時,正是饒州修生養息的好時節。正值夏收,又逢旱年,韓伋為了不違農時,不傷民力,這段時日以來,未曾再發動大規模的征戰,只將饒州城的大部分兵力囤駐在西北面,後暗中派出不少斥候小隊前去蘄水附近探測敵情,其余一切按兵不動。

或許是出於同樣的考量,饒州西北部,即蘄水之地,打了好幾個月的官兵和徐家軍也暫時沉寂下來,長江中遊一帶的百姓,自開春以來難得有了喘息的機會。

自從那日謝時用一頓糖水轉移了韓伋手下那幫虎視眈眈的臣僚的注意力,後面就順理成章將稻種的分配重任推了出去,不過他卻並非無所事事,來饒州一趟只是來看望家屬的,反而很快便忙得韓伋都找不到人。

饒州城內領取稻種的衙署內,一個小型的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班正在開班授課。與其他私塾和書院不同,這個班台下坐著上課的都是些終日面朝黃土的“泥腿子”,但一個個聽課的認真勁兒卻完全不輸給正經的書生們,台上教書的先生倒是好生俊美,溫潤如玉,不似尋常的夫子。

或許是山長當久了,謝時到哪都習慣性開展點教育事業。自從他買下學田開始在古代搗騰農業種植就發現,這個時代的農人在水稻種植上雖也積累了一定經驗和技巧,但這種經驗只在鄉間或是宗族之間口口相傳,大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總體上農作技術發展較為原始落後。

朝廷雖然也有設立農官,但是卻只是為皇室服務的人員,更遑論設立農學教導農民了。然而謝時雜交得到的新稻種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驚人高產的地步,同他將現代那一套精細耕作的成熟田間管理技術搬到古代也有很大幹系。

意識到這一點,謝時早早便萌生了在鄉間推廣科學種植技術的想法,此番在饒州,配合新稻種下發工作而開設的培訓班也算是一次嘗試,未曾料想竟如此成功!有那離得遠的村子,農人們即便要走上一夜的路也不辭辛苦趕來聽謝時的培訓課。

謝時正兒八經的學生其實是一些從各鄉縣精挑細選出來的、略懂大字且精通農務的農戶,他只需要將這些作為農官預備役的人教會了,到時候再由他們下鄉為農人們宣傳推廣新技術和新犁,要不然單憑謝時一人之力其實也做不了什麽事情。

為此,謝時還編纂了一套農學教材,為了讓一群完全沒有數理知識基礎甚至識字都不全的普通農人,能夠在短時間內速成田間距離管理、施肥量計算等任務,謝時還將阿拉伯數字和九九乘法表搬了出來——若是按照《九章算術》中的計算題目來教,恐怕謝時還得先給這群學生來個徹底掃盲,不亞於培養一群

如此草率,以至於遠在樂縣的秦睢日後得知這令他驚嘆不已的“發明”竟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且出發點是為了教會普通農人數學之理的時候,每每都頗覺哭笑不得,時常在課堂之上將這一趣事講給台下學生們聽,提點他們做學問當如謝子,要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以至於後來這段逸事還被載入正史之中,流傳後世。

此時,這些被選中的農戶尚且不知道他們正面臨人生中一次最重大的機遇——若是好好學習,學成之後便可以一朝跨越階級,實現從一介白身成為農官的巨大飛躍。但不妨礙他們每一個人都將這難得的踏入學堂的機會看得十分重要,如饑似渴地苦學謝時教導的農學知識。

以往謝時覺得農人們大老遠跑一趟過來聽自己講課,費時費力,所以課時總是很長,也未曾停課。今日培訓課結束後,謝時卻是意外地早退,且道了一聲歉,便宣布明後兩日停課。

這些農戶們都將謝大官人的話奉為圭臬,哪怕謝時早退,也不會有任何質疑或是心有怨氣,一個個都老實諾諾地應下,學著讀書人的禮節恭送先生,反倒是謝時笑著解釋了一句,“明日家中有事,還望諸位見諒。”

謝時告別這群特殊的學生,便在王甲的陪同之下,去了一趟郊外的工坊。這間工坊設在郊外無人的山腳下,周圍還設有軍士看守,是韓伋專門為謝時準備的實驗基地。謝時當時只同他提了一句,需要一處做實驗且保密的地方,也未交代要做什麽東西,只說要給他個驚喜,搞得神神秘秘的。

韓伋笑而不問,第三日便同他說工坊已經備好,開鑿在山中,不止如此,連工匠都連夜為他尋來了數十人。謝時來到饒州,除了培訓班的課堂,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這處工坊了,難怪連韓伋都見不到人。

這處工坊古怪得很,時不時弄出一些巨大聲響,有時候動靜大了,仿佛連大地都在抖動,軍士們一個個諱莫如深,卻也守口如瓶,好在此地荒無人煙,倒也沒有引起民間百姓的慌亂,只是饒州城的百姓平日裏嘀咕幾句,這個月好似夏雷頻繁了些,且總是幹打雷不下雨,讓人空歡喜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