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但願宇內平

四月,秘密抵達河南的陸四於汝州南部的魯陽關召開荊襄作戰會議。

與會的除了河南巡撫袁宗第、布政使袁有龍,駐河南戰區的第十軍提督黨守素、軍法官麻三、鎮帥謝金生、楊祥、董學禮、任繼榮、曹彥虎等高級將領外,另有隨皇帝一同南下的第二軍提督劉體純,第三軍提督賀珍、第五軍提督徐和尚三位獲封國公的重臣。

樞密院隨行的是右使李定國,兵政府隨行的是侍郎賈漢復。

劉體純、袁宗第、高一功三人皆為李自成時大將,歸順陸四後各自為軍提督,領所部不管是對滿攻擊還是平定張獻忠的大西,都立下赫赫功勞,因此皆獲封國公。

第五軍提督徐和尚乃是從龍之臣,又是老淮軍的重臣,獲封國公也是理所當然。只賀珍這個國公看起來有些名不副實,其在重新降順之後只參加了東征討滿,並未參加對西戰事,因而在軍功這一塊相較其他幾位國公明顯遜色許多。

賀珍在政務院初定封爵時,考慮其是一軍提督,便初擬授予侯爵,然而即便只是個侯爵,也有不少人對賀珍這個侯爺不滿。

賀珍本人也覺得自家並無多少軍功,前番還曾襲擊過友軍西路軍,造成上萬西路軍將士傷亡,也因為他的叛變導致聖武天王李自成在陜西無法立足,因此內心對這個侯爵也是極為惶恐,上書表示自己功勞有限,能為大順效力重新恢復中華已然心慰,絕不敢自居有功,故自請讓侯。

主持封爵事務的左輔顧君恩和右弼宋義忠商量了一下,結合賀珍的歷史表現,均同意降賀珍為伯爵。

宮中的陸四在看過政務院遞交的賀珍降爵書上卻大筆一揮,寫道:“賀有功,侯晉公。”

顧、宋二位宰輔不明賀珍何來大功,以至於不降反晉。

“當年賀珍若不歸我,西路軍十萬將士焉能回返大順?朕又如何能揮師東征?”

陸四認為賀珍歸順之後雖然軍功不及其他人,但其歸順本身意義卻極其重大,不僅讓他成功“奪取”西路軍的軍事指揮權,也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搶在阿濟格北返之前,領著西路軍攻打北京。

事實證明,正是賀珍的歸順才奠定了大順此後一系列軍事及政治勝利的基礎。

賀珍不歸,陸四無兵。

如此,豈能不封公。

而且賀珍代表的也不是他賀珍本人,而是代表武大定、嚴自明、石國璽等漢中軍集團。

這些當初隨賀珍叛變降清的將領現在都是大順軍的中堅力量,其中不少人還隨劉文秀、李來亨出征四川,所以對賀珍的封賞不能草率。

當然,陸四高看賀珍一眼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位在李自成死後自稱奉天倡義大將軍舉兵抗清,並堅持到最後,成為有名的“夔東十三家”之一有關。

聽了陛下所言,顧君恩若有所思,遂道:“賀珍都能為國公,何愁天下人不來附我!”

“賀有功,侯晉公”六字很快就傳到賀珍耳中,令這位從前的明朝副將、清朝漢中總兵不禁淚流滿面,跪拜宮城方向遙呼萬歲。

會議開始後,即由李定國代表樞密院宣讀關於河南駐軍調整方案。

根據陸四的指示,樞密院的方案,河南地區的駐軍將被整編為兩個集團軍,原第十軍番號不變,但擴編為三鎮,轄楊祥、董學禮、任繼榮三鎮。三鎮番號為第十八鎮、第十九鎮、第二十一鎮。

另新增第十三集團軍,以原第十軍鎮帥謝金生為軍提督。所轄三鎮為謝金生原來的第十七鎮、曹彥虎的第十八鎮,永安部忠貞營。三鎮新番號分別是第三十鎮,第三十一鎮,第三十二鎮。

經過整編後,第十、第十三集團軍合計總兵力六萬人。

以兩個集團軍六萬兵力南征阿濟格肯定不夠,為此樞密院奉皇帝詔意調天津的第五軍(轄兩鎮)、駐北京的第三軍(轄兩鎮)及禦營直屬第二集團軍(轄三鎮)南下加入荊襄戰場,三個軍總兵力近八萬人。

除此外,原黃昭部重甲兵同禦營羽林軍合編為第十四集團軍,轄兩鎮。因第十四集團軍以騎兵與重甲見長,故又被稱為特種軍。此軍除擔負作戰任務外,又負責禦營宮禁宿衛,成為大順朝真正的禦林軍。

第十四集團軍提督黃昭,所轄兩鎮帥一個是原先羽林軍統制樊霸,另一個是原第十軍的軍法官大團麻三。集團軍總兵力一萬七千人。

炮兵方面,耿繼茂的炮兵第二鎮也經運河南下,自衛輝折道趕來魯陽關。由於對西戰事繳獲大量西軍火炮,耿繼茂的炮兵第二鎮擁有大小火炮多達六百門(包括大杆子銃、虎蹲炮等小炮),計有炮兵正輔兵一萬三千人。

也就是說,為了一口吞掉阿濟格集團,陸四幾乎動用了大順一半家當,出動了六個集團軍加一個炮兵鎮,動員兵力十六萬余,民夫五萬多人。